康熙瞥了他一眼,不说话。

胤禔提醒道:“大清有自己的翻译官,礼部有,纳兰性德不也培养了一批人?”

胤礽摇摇头:“那太少了,想要接触大清的国家又那么多,他们不断地派遣人过来,大清为何不派遣人出去呢?外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光听别人带来的消息可不行,儿臣觉得大清需要派遣自己人,去往外边走,拜访外边的国王,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走动,这样才能宣扬大国之威呀!人们都说葡萄牙是海上霸主,啥时候别人提起霸主的时候,能想到大清呢?东瀛那儿到现在还在称呼大清为唐,他们连这都搞不清,咱们得派人去提醒提醒。”

康熙:“所以呢,保成又想做甚?”

这个“又”字,用得绝妙,一个字就道出了老父亲那睿智通透,一眼就看穿胤礽内心小九九的智慧。

胤礽道:“儿臣就是想提一嘴,不如建学堂,专门用以培养大清的翻译人才,从民间招募记忆好的人前来学习,毕业后又对应的翻译岗位,或是派遣出去。”

言下之意,直接绕过科举选拔上来的八股文人才,转而从外头招募来学生专门学习语言,一旦他们结业出来做事,就不是做官了,而是多出来了一个新的语言类行业。

胤禔惊讶道:“你这样做,至全国各地秀才于何地?”

“科举考试犹如万人过独木桥,多少人奋战十几年都没能考上,每年几万个人参考,最终选拔出来几十个,那么剩余的人不也一样需要去寻找生计吗?只是提供一个新的就业方向罢了,又不是强制,不愿意的可以不来,有志向的会自己上钩,做这些事,只需要有钱建学堂,有人脉请动教书先生就好了,到时候自会有人教了束脩前来报名。”

胤礽再接再厉:“容若培养的这些人,可不正巧能来当第一批先生?”

康熙本是打算将两个儿子拎到自己身边来好好教导,尤其敲打胤礽莫要因为他接见了法兰西使臣就掉以轻心,谁知竟还扯出了新的主意来。

“保成所说的主意很好,”康熙冷冷道:“既然你有那么多的想法,不如此事就交给你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