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觉得安家也是外来人,和他们是一伙的,至于人家媳妇是本地人,男人还能让家里的媳妇管住了不成?
因此如果安家人选上了,肯定偏心他们外来人。
而本地人也听了两媳妇的娘家人劝,觉得没毛病。
安家举目无亲,安大明最亲近的不还是外家嘛,他母亲和奶奶一样,都是本地姑娘。那些外乡人和他可没有血缘关系,亲近谁不是一目了然嘛!
于是,安太爷兄弟就还真就帮安大明拿下了村支书的位置。
至于为什么选安大明,一来他有个初中学历比较容易服众。
二来当时他年轻啊,安太爷一合计,自己已经七老八十了,自己的儿子也五十多了,就算当上了还能当几年?
可孙子不一样,他才二十几,只要不犯错,最少也能当个二三十年吧?
安太爷眼明心亮,早就看明白了,现在的体制,没办法父传子的,那一开始就让安大明去当,也省的以后麻烦。
安太爷的这个决定可谓是非常有先见之明。
因为没几年,他和弟弟媳妇都相继过世,之后又遇上了大饥荒,他儿子侄子,也就是安大明的父亲和安树的爷爷,为了省一些口粮给儿孙,也都相继饿死了。
安家的人口越来越少,但因为安大明一直占据这村支书之位,也没人敢惹安家。
安大明显然继承了爷爷的精明,这些年把这个位置坐的稳稳的,让所有人对他都服服帖帖。
在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算是护住了下河村的一方安宁,不受外界的纷纷扰扰打搅。
不过,下河村本就复杂,后来又陆陆续续分配了不少知青过来,就更是难以管理了。
有的知青不错,教教也就是了,可有的就非常自视甚高,看不起乡下人,当然也就不服村支书的管教了。
安大明给了他们几个教训,然后把知青们划分到两处,一处住的是乖巧的,一处便是一些刺头。
因为吃过安大明的手段,那些刺头们不敢在明面上闹了,而是在院子里搞各种内部斗争。
安大明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只是不妨碍到其他人,爱怎么闹,就怎么闹,反正到最后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
所以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下河村独特的环境。
刘洪铭和张贺伟来的时机是真的不巧,乖巧的那处知青的院子已经住满了人,挤挤勉强塞下了个孙秀秀。
但两个大男人确实已经住不下了,只能被安排到那些刺头的院子,因此才让他们格外倒霉,一来就被老人各种找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