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儿,他也想起来了,当初刚来的时候,见识到的安支书的手段。

三年前,有一个知青想要在村里搞风搞雨,好让自己能回城,被忍无可忍的村支书直接找关系调到采石场去工作了。

虽然顺利的当上了工人,但那地方不仅偏僻,还又苦又累,据说那人累的都瘦脱形了,简直不像个人。

从那之后,村里就安静了,还分了两个知青院住着,防的就是这些知青联合起来闹事。

想起来这些之后,那个知青也顾不上面子不面子的,僵硬的坐下,再也不敢瞎逼逼了。

安支书也不管他的怂样,扫视了一圈,直接开口,“要参加的就到会计那里报名,按劳分配,不管捞到了多少,按老规矩,一部分上交,一部分留给村里的老弱妇孺,剩下的平均分配,家里出了几口人,就拿几分。李会计,你把名字登记好,十五岁以上的小子,六十岁以下的大人都可以参加,至于再年长点的,就算了,不安全。”

李会计连忙答应,“好的,支书。”

报名的人很多,没一会儿就把李会计围的水泄不通。

安支书看这样不是办法,就提了几个平时看着能干的知青,帮着李会计一起登记报名。

报好名后,安支书按着年龄和性别分配活计,年轻会水性的去割芦苇,中青年去砍竹子,妇女小孩就编鱼网编竹筐。

这事,对于农村的人来说多多少少都会点,只是现在是大晚上的,在河边割芦苇不安全。

安西回去拿来自己的手电筒,这是在知道这是什么年代后,专门定制的,外壳和现在的手电筒一模一样,但内里光线却强出几十倍。

安西也不是要照着他们干活,而是拿着手电筒扫视,怕有人掉入水里,却没有人发现。

黑灯瞎火的,要真是有人出事了,其他人未必知道。

至于竹林那边,到没什么危险,村里人点个火把也是可以的。

忙忙碌碌一晚上,终于做成了七张大网,在黎明破晓之际,下到了河里。

安西也连夜配置好了七个药包,绑在网的正中央。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

忙了一夜,大家伙又累又困,还饿的不行,安支书赶大家回去,“留下几个人看着,其他人都回去休息会儿,先回去吃个早饭。”

安西没走,借口看着药的效果,留了下来。

每个世界有每个世界的规则,安西不确定在武侠位面有用的药,到这里是否还有用,如果没有用的话,他就用内力驱赶一部分鱼过来。

在做事之前,安西就已经查探过了,这条河的深处确实有很多鱼,而且又大又肥,不吃白不吃,药不行还可以用别的方法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