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作答之后,温如瑾看过他们的答卷,便吩咐传下去让考官们也轮流看了一个遍。
虽然这种临场发挥可能更加侧重考生的反应能力,但是一个人的才思是否敏捷,反应是否足够迅速,也算是这个人的能力之一。
温如瑾一个一个轮流地问了他们问题,考官们都给三人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最终的结果,还是王敏之最为优秀。这男人虽然年轻,但是已经是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且思考深邃且提出的建议都有见地。
从这样一副和谐的画中,看出这是一种“太平盛世”才会有的景象,并从此为出发点地各种夸赞皇帝,这样的见解虽然不错,但是太过老套了。想当年孔子与众弟子谈理想的时候,曾点便提出了同样的想法。但是王敏之却偏偏以此来破题,并由此深入地谈了国家农业与商业的发展问题。
甚至提出“选拔人才应该唯才是举,同理,治理国家应该唯利是图”。大概是这么一个意思,就是怎么样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子民的生活水平,那就应该怎么样做,而不是将自己禁锢在老祖宗的宗法之中,不知变通。
非常非常大胆的想法,甚至有些狂妄,但是——温如瑾,他喜欢!
状元,已定!
-------------------------------------------------------
温如瑾留了这三人在宫中用膳,他自行离去了,倒是留下了曾奇与王敏之搭话。
曾奇深谙语言的艺术,既不献媚,也不高傲,既不明目张胆,也不隐晦难懂,他非常明确地问了王敏之:“有妻否?家中安排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