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想:既然别人也可以称王,为什么他不行呢?
先前他想要韬光隐晦,那是自觉实力还不够强,正如他回答宋谐的答案那样:势单力薄,何敢自立?他不是不愿,而是不敢。
现在,眼瞅着大家纷纷称王,好像他再不跟上潮流,就要落后了似的,就连跟着刘远进驻颍川郡的这支军队里头,也不乏有希望刘远称王的声音。
是个男人就有野心,更何况是像刘远这样已经有了自己一番事业的,眼看昔日一起造反的战友如今要么是“王”,要么是“丞相”,再不济也是“大将军”,他自己却还只是一个“郡守”,刘远的心里就跟被猫爪子挠了似的,有点痒痒起来。
等他询问左右的意见,得到的回答也是不一致的。
许众芳赞成刘远称王,而宋谐和安正反对。
当然,这三个人各自都有自己的理由。
许众芳赞成的理由是,一旦称了王,就可以名正言顺收编军队,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投,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能从那些前朝旧吏里挑,还时不时得受点鸟气。
而宋谐和安正反对的原因也同样铿锵有力:现在称王,那是将自己当成靶子,吸引别人来打,先看看周文那边的进展,再观望一阵,如果周文真能顺利打下咸阳,到时候称王也不迟,谨慎一点总不是坏事。
虽然刘远本身倾向于现在称王,但是宋谐和安正的意见他绝不能置之不理,即使遗憾,最后也只得暂时放弃称王的打算。
就在此时,从西边传来了周文大败,退往绳池的消息,与消息一起来的,还有被周文派来求援的使者。
☆、第36章
周文这支队伍,相当于陈胜的先锋军和招牌,陈胜派往各地的部队,只有周文长驱直入,深入秦国腹地,但就像刘桢说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也造成周文孤军深入,一旦秦廷反应过来,大军反扑,那么周文的队伍分分钟都会面临被反扑吞噬的命运。
一开始,在义军的汹涌攻势下,秦军节节败退,咸阳那边更像失语了一样,完全拿不出一点应对的策略,所有人都觉得他们高看了秦军,没了秦始皇的秦朝军队就像一只没了爪牙的猛兽。
不单是秦始皇,曾经叱咤风云的老一代将领们逝去,秦二世在皇位交接的过程中,又杀了不少名臣猛将,现在的秦军,似乎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人物了。
但也只是似乎。
就在周文即将攻陷咸阳前夕,秦军终于有了反应,而且反应是如此猛烈,转瞬之间,周文这样一支士气高昂的队伍就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而秦军那边仅仅只是组织了一批刑徒和奴隶来反攻。
由于没有援军,周文不得不率军从戏地退了出来,甚至退出了函谷关,一直退到了绳池,在此期间,他不断派人传信到各地,包括刘远在内,陈胜,吴广等人都收到了他的求援。
前来求援的使者满身狼狈,语气神情急促,看得出军情十万火急,如果绳池那边再等不到救兵,只怕周文的部队就要全军覆没了。
刘远还在犹豫。
任谁处在他这个位置上,都不可能果决地下达命令。
如果他出兵救援了,而陈胜吴广那边却没有,那么单凭刘远分出的那一部分兵力,估计就要跟着周文一起挂掉了,这样一来颍川郡的防守力量也会大大削弱。
但是如果不出兵的话,首先大家名义上都还是共同抗秦的义军,不救实在说不过去,而且周文那支队伍现在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其他人吸引秦军的注意力,一旦周文被灭了,下一个说不定就要轮到颍川郡了。
就在这个时候,滞留在阳翟的魏公子豹也不甘寂寞地来添乱。
他本来就是奉兄长之命,以结盟之名来阳翟借兵的,兵没借到,他也没好意思走,就在阳翟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地住着,刘远也没去赶他,依旧每日好饭好菜伺候着,魏豹听说了周文来求援的事情,就急急赶过来,请刘远出兵去救周文。
他道:“刘郡守,天下义士奋起抗秦,彼此同气连枝,交相呼应,一荣则俱荣,一损则俱损,本无你我之分,如今周将军有难,请郡守借我四千兵马,我愿亲身前往,援救周将军!”
魏豹没有要求刘远自己或者派人去援助,而表示自己愿意去,这种勇气很可嘉,但四千不是一个小数字,刘远来到颍川郡时,随身带了八千兵马,这几个月厉兵秣马,也只是将八千的数字堪堪增加到一万,现在魏豹一下子就想借调四千,那等于是在割刘远的肉。
一时间,赵、齐、楚、燕,魏的旗帜纷纷屹立起来,简直跟战国重现似的,又见周文一路已经打到了戏地,眼看就要进军咸阳,直逼昏君跟前了,大家心里那个美啊,仿佛又看到了恢复战国时各自为政的好日子,更美的是,这会儿可没有一个名义上的周天子顶在头上了,到时候大家还不是想称王就称王,想称帝就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