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刘槿的婚事,刘远心情大好,就将目光落在刘桐身上。
刘桐如今自然还不到谈婚论嫁的年纪,不过刘远对这个聪明的儿子喜爱有加,又觉得刘桐母家不显,跟其他儿子一比,未免显得过于单薄了一些,便找来郭殊,想撮合一桩婚事,让郭家二子,也就是郭质的弟弟,娶陶氏娘家的侄女。
陶氏出身南阳大族,当年也是因为战乱,才会下嫁宋留为妾,又因缘际会,得了刘远的青睐,她的娘家侄女,虽然比不上郭家,可也是大家之女,不算辱没了郭家。
陶家若与郭家联姻,身为陶氏之子,刘桐也算与郭家有了姻亲关系,刘远自忖一副慈父心肠,将三个儿子的将来都打点得妥妥当当,自然心满意足。
郭质知道之后,自然大加反对。
他现在已经知道张皇后的死十有八、九与陶氏脱不开关系,再加上刘桢被诬陷巫蛊的事情,太子一系迟早都要算这份总账的。
但他也明白,父亲的立场与自己稍有不同,即使刘楠被立为太子,郭质又即将成为驸马,郭殊本人也没有表现出对太子一系的任何亲近之意,甚至连整个郭家,从一开始千里迢迢跑来投奔刘远开始,就是保持了这种忠君的态度,也正因为这样,刘远才认为郭殊是忠心不二的直臣,对他分外满意。
郭质曾经将陶氏的嫌疑与郭殊透露一二,得到的答复却是此事陛下心中自有定论,无须我们为人臣子自作聪明,因为他的这种立场,使得郭质有许多事情都不敢和父亲商量,话说一半留一半,他反对这桩婚事的理由是长公主不喜欢陶氏,将来二弟娶了陶家妇,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还是妯娌,未免尴尬。
但这个理由简直不堪一击,郭殊就说了:“你与公主成亲之后,自然是要住在公主府的,一年到头能有几回在家里住?再说就算见面了,也得是陶家女来给公主行礼,要委屈也不是公主委屈,你何必操心这些没影的事情?公主大家风范,定不会是你说的这般心胸狭隘。”
郭质不得已,只得旧事重提:“阿父,我曾与你说过,张皇后之事,很可能与陶夫人有关,虽说现在还没有证据,但难保将来两边不会闹翻,到时候我郭家夹在中间,岂不是白白有了让小人煽风点火,落井下石的机会?”
他不明白父亲英明一世,何以在这件事上如此糊涂。
郭殊叹了口气,对他解释道:“此事陛下已经定下来了,轮不到我们反对,更何况陛下正当盛年,你瞧着太子的位置稳当,难道就是真的稳当吗?”
郭质大吃一惊:“阿父,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我很快便要迎娶公主了,往后我们郭家与公主太子就是一条船上的人,就算太子的位置有变,我们就不应该站在他们那边吗?”
郭殊道:“我道你已经能独当一面了,谁知还是这般幼稚,我们郭家从一开始就是忠于陛下的,不是太子,也不是公主,只有陛下一人,陛下喜欢谁,想要立谁,我们听陛下的,而不是跟陛下作对,你知道吗?”
郭质尖锐地反问:“那么敢问阿父,如若将来陛下想要对太子不利,你是要让我离开长公主吗,还是要舍弃我这个儿子?”
假设姚氏还活着,那么这种时候她一定会出来打圆场,但很可惜,作为郭家的主母,她去得太早,而郭质又忽然被父亲的这番言论打懵了。
从前他也不是不知道,正是因为郭殊的这种远见,始终坚定立场跟随刘远,郭家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和荣盛,但是现在,在感情和理智上,父亲依然保持了冷酷的理智,这就让郭质有点受不了了。
郭殊皱起眉头:“这种不会发生的事情就不必假设了。”
他缓下语气:“子璋,你已经长大了,年底便要成婚,到时候就是郭家的顶梁柱,我也老了,郭家终有一日要交到你的手里,你虽然是驸马,但同时也是郭家的家主,凡事要学会从家族的立场出发,不可做违背郭家利益的事情。”
郭质知道再争执下去也没有用的,这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理念,就像他看重刘桢一样,愿意不顾一切站在她那一边一样,父亲更加看重家族的利益,当然更没有错。
只不过这种认知终究是让人不太愉快的,接连几天,郭质都有点怏怏不乐,连带每日去点卯当值,也有点提不起精神。
这种事情怎么说也有点敏感,就算他跟太子关系不错,也是不好说出口的,不过刘桢却不一样,他与刘桢之间自然是无话不谈的。
可惜唯一能说心里话的人此时远在天边,令人平添无数思念。
如是过了几天,一日傍晚时分,郭质从宫里准备回家的时候,正与同僚说说笑笑,就瞧见门外有个小内侍正在那里探头探脑,一边朝郭质悄悄招手。
解决了刘槿的婚事,刘远心情大好,就将目光落在刘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