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页

天下 梦溪石 2687 字 8个月前

“家中有事,改日吧。”明显是敷衍的语气,张居正说完就要走,想了想,又停住。“今日你没阻拦新法,这份情,老夫自会承下,那闻道台,我也不会再过问,就当礼尚往来罢。”

说完大步流星往前走,头也不回。

余下赵肃站在那里苦笑。

这个张犟头!

“吃了闭门羹了吧?”申时行从后面走过来,笑道。

赵肃有点无奈:“只怪我不够秀色可餐,放不倒张太岳!”

申时行大笑,挽住他的手臂将人拽走:“好吧,那末只好我勉为其难,舍命陪君子了,走罢,哪有羊肉锅,正饿着了!”

三个月之后,皇帝下诏,将闻道台设于国子监,并广发贤者令,布告于全国两京十三司,言:五湖四海之内,有志于大学问者,胸有丘壑而不得赏识者,欲开宗立派者,都可前往闻道台进行讲学辩论,朝廷将会根据这些人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褒奖。——实际上,这也只是一个名目罢了,那些千里迢迢从别处赶到京城,又有胆量上闻道台宣讲的,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求学问道或扬名天下,绝非在乎朝廷那点儿赏金。

此令一出,天下震动。

要知道民间学派向来不少,王阳明的心学出自儒家,可光是心学一脉,就衍生出泰州学派、江右学派等等分支,各执一词,争持不下,平日里也没少打擂台,但那都是自发组织的,从来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自汉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其他学派逐渐式微,而王氏心学虽然也源自儒家,朝廷里又有不少大臣出自其门下,但王学四分五裂,它所宣扬的“致良知”又与主流学派程朱理学相悖,所以很难推广开来。

如今看朝廷的架势,竟是彻底放开限制,不单单让王学门人也能上去宣讲,就连儒家以外的学派也可畅所欲言。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当然希望自己的理论能够发扬光大,流传千古,越多人接受越好,这闻道台一开,自然响应者云集。

众所周知,申时行是赵肃的人。于是王学门人高兴了,他们觉得那是因为赵肃给自家学派挣来的福利,要知道同是王学门人,当年徐阶任首辅时,就没做过这种事情。而儒学其他的学派自然也高兴,千百年来他们都说不上话,如今终于有个机会能够一展所学,宣传学派,何乐而不为?

第118章

时间回到闻道台刚刚设立没多久的时候,二月初春,乍暖还寒,却又有一件令天下士子万众瞩目的大事——科举会试。

曾朝节从小,在父亲的眼里,在当地方圆数十里父老乡亲们的眼里,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甚至可以称得上神童。当别人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背诵唐诗宋词,还能提笔写出像模像样的大字。

曾家在衡州当地虽不是什么豪门大户,可也是书香传家,知书达礼,所以在曾朝节二十四岁那年,也就是嘉靖三十七年时,乡试中了第十名,别人也都不觉得意外,反而殷殷期许他来年会试,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然而天不从人愿,在那之后,曾朝节屡考屡败,屡败屡考,从嘉靖三十八年起,直到万历二年的六次会试里,他都名落孙山,仿佛正应了那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虽说科举考砸了的人比比皆是,还有从少年考到老年也没能考上的,可曾朝节小时候的资质,让人对他寄予了太多的期望,以至于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举子,屡试不第,任是再老成持重,心里头也不免心灰意冷起来,想着此番会试也是最后一次了,若再不中,索性就回老家耕读去,此生再也不碰科举。

这次进京,遇见沈懋学、刘庭芥几人,谈得投机,就结伴住在一个客栈里,也好互相照应,在这些人里,他年纪最长,也是最稳重的一个,加上经历了数次落第,心境趋于平和,不像其他人那么患得患失,所以在几人之中,行事最为可靠,说话分量也最重。

为此,沈懋学多有不忿,却无可奈何,他本想借着那次在客栈论战,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谁知阴差阳错,却让赵肃搅了局。

话说今日正是会试的第一天,考生陆续进场,依照分到的牌号找到相应的号房坐好,每个号房外头都有侍卫把守,除了刚进场时有些喧闹,等到各自号房,也许是现场氛围过于肃穆,人人都安静下来,不敢再出声,双手置于膝上,正襟危坐,等着主考官训话。

每一届会试的主考官,决定着这一届士子的前程,同时也是他们未来官场上的倚靠,老师照拂学生,学生支持老师,是明朝官场的潜规则,所以当参加会试的人打听到这一届的正副主考分别是赵肃与罗万化时,兴奋之余,又有些忐忑。

“家中有事,改日吧。”明显是敷衍的语气,张居正说完就要走,想了想,又停住。“今日你没阻拦新法,这份情,老夫自会承下,那闻道台,我也不会再过问,就当礼尚往来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