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第一百二十六章

七零懒惰红包群 然君O 3182 字 2022-09-03

这时小辈们一通的叫人拜年,可是够乱的。

茵茵和孙琪跟着秀心去她的小屋子里说话。

她的小屋子是姥姥和姥爷的屋子隔出来的,没窗子里面比较黑,但好在总算是个个人空间。

此时三人坐在她的小炕上一边嗑瓜子一边说话。

“你上学能跟上班里人不?”

之前九月一号开学前李丽娟问姥姥他们兄妹上学的事,姥姥说他们自己不想读了。

但等茵茵把老舅妈和姥姥、姥爷都安排成临时工后,秀水和秀心就直接去乡中学插班上学了,一个上高一,一个上初一。

显然那“不想读”是因为家里没钱闹的。

在学校时常能见着他们兄妹此时也不算多想念,只是说些姑娘家的悄悄话。

茵茵看了一圈问她:

“秀纹姐咋没回来?”

“大姐得坐火车回来,估计晚点了吧?”秀心也不知道原因。

“她女婿好点了没?”

秀心脸拉了下来:

“我也有半年多没看到大姐了,但我估计啊,狗改不了……”

秀纹是老舅家大姑娘,嫁到隔壁的方家镇,不是镇上,也是农村种地的,但离镇上很近。只是她对象喜欢打人,尤其喝两口酒,把秀纹表姐往死里打。

茵茵皱眉:

“老舅就没去给秀纹姐做主?”

“前脚去说了,答应得好好的,会好好对大姐,对孩子,可人一走该怎么打还是怎么打,能怎么办?”

茵茵不说话,怎么就没办法了,不能离婚么?不就是有两个孩子么,带孩子又不是不能改嫁,至于受他这冤枉气?

只是这话到底不能由她来说,心里对这个表姐也是同情的很。

她们也没能安分说几句话,一群表姐妹们就过来找她们了,大家只好坐在一起聊。

李姥姥今年底气可是足着呢,想尽法子要好好招待姑娘和女婿一家子。

家里有三个人在茵茵的场子里工作,不管是钱还是肉、蛋都没少得,再加上李丽娟贴补她们老两口的细粮,家里宽裕着呢。

李秀纹是在快九点才回来的,胳膊上挎着个小筐,还牵着两个孩子。

老舅妈看到她们母女很惊喜,但在看到母女头上的头巾都结冰跟个雪人后,笑意僵住:

“你们娘仨走回来的?”

秀纹勉强笑了笑:

“反正也不算太远,没啥事慢慢走呗!”

“你对象咋没来?”老舅也问道。

“他在家有事,大妮、二妮,快给太姥和姥爷、姥姥拜年!”

俩小姑娘怯怯地跟长辈拜年。

李姥姥一人给了五毛钱,老舅妈一人给了一块,俩小姑接过后都递给了秀纹。

“快上炕暖和暖和吧,孩子脸都冻肿了!”李姥姥也看不下去,却管不了那么多。

李秀纹把俩孩子抱到炕上,自己却没上去,抿了下头发,就去厨房帮忙做饭了。

从做姑娘到成为母亲,她一直都是这样勤劳的。

李丽娟坐在灶坑前烧火,问她:

“大闺女,你对象还打你么?”

李秀纹默了下:

“就那样了。”

老舅妈眼圈就红了。

“姐你说她这命咋就这么苦?都怪老黄婆子,也不打听清楚,这样的人也介绍,这不害了她一辈子!”

李丽娟皱眉:

“这都啥年代了?谁还受谁一辈子?实在过不下去就离婚呗!”

“咋离啊?这还俩孩子呢,这要离了孩子不就成没妈的孩子了?”老舅妈道,显然她们也讨论过这件事,最终还是舍不下孩子。

李丽娟显然不赞同她们这种观点,可这事她还真不好插手,看着沉默地干活的大侄女,无奈地摇头。

如果她是兄弟媳妇,那是说啥都压着姑娘离婚,舍不得孩子?那就把孩子也接回来,俩个小姑娘能吃多少?园子里种满了苞米就能把俩孩子养活了,秀纹又不是不干活,她也能挣出这口吃的呢。而且又不用娶媳妇,就供读个几年书,何必叫母女三人受这罪!

坐在炕上和大舅子小舅子们打扑克的苗学松也在问小舅子。

“大姑娘这样,你就没想点啥招?”

老舅道:

“啥招没想过啊?可能咋整?这边收拾他了,下回打秀纹和孩子就更狠了。”

苗学松看了眼炕上两个瘦巴巴的小姑娘,和大舅子家孙子、孙女一起玩呢,却显得缩手缩脚的不敢上前,看着都可怜。

没再说话,苗学松心里却有些瞧不起小舅子,这爹当的窝囊,不知道为自己姑娘撑腰。

如果是她姑娘被女婿给打了,那他立马把姑娘带回家,让他们离婚,然后带着儿子把那人打废他!

敢动他姑娘,那还了得?

茵茵和舅舅家的表姐表妹、表兄弟们关系不算太亲近,除了老舅家几个孩子,其他的都不太熟,没有和家里堂兄弟关系好,自然也没多少话说。

在姥姥家吃了饭,苗家人也没多待,就坐马车回去了。

临走前李丽娟问大侄女:

“大闺女要不要上我们家住几天?”

李秀纹受宠若惊道:

“不麻烦大姑了,我在娘家住两天就回去了。”

李丽娟点头:

“回去用不用套车把你和孩子送回去?”反正过年这几天也不能上街干活。

老舅妈替她回答:

“不用的姐,家这离火车站近,到时让她坐火车回去更快。”

坐火车到方家镇只要五分钟,走路不到一个小时,顺着铁路的铁轨走的话。

“大冬天的还是坐火车方便。”李丽娟点头没再劝。

从他们这星火站到方家镇火车票只要三毛钱,一年才回来一两次的,谁都不会舍不得那几毛钱的。

回到家,茵茵看到苗奶奶屋一屋子人正在说话呢,话题的中心就是苗爷爷和苗奶奶的新衣裳。

都是些和他们年纪差不多大的老人,一边在评论自己儿女,一边在羡慕苗奶奶。

“还是老姐姐你有福啊,儿子、儿媳妇和孙子、孙女都这么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