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赶紧按照主编的意见修改了人设,大纲也重新捋了一遍,再一次发送到主编的邮箱。
今天碰到母亲,她心神有些恍惚。因为回家的路上,她一直在构思剧本的细节。而《南国正清秋》这个故事的灵感却是来源于上辈子她工作以后,母亲有一次跟她说起自己少女时代的事。
那时候,知青下乡,小说男主角的原型就住在李家。
她说,那个人的爸爸还特地从军区下来看望儿子插队地方的乡亲。外公跟他握过手,他的手指头只剩三根,其余两根在打鬼子的时候被弹片削飞了。
那个人写着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会弹手风琴,还会唱苏联歌,却连饭都不会烧。每次她都是上午最后一堂课不上,跑回来烧好自己家的午饭,还得给他点火煮饭。他干活笨得很,明明是壮劳力,插秧还得靠她帮忙。
后来,他回城了。临走前跟她说:“我要走了。”
她说:“那是好事儿啊。”
许妈说的很少,这些是夹杂在一堆知青的事情里头说的。可许多却敏锐地察觉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惆怅。
那时候,她跟母亲关系尚可,可以说是相当融洽。母亲催她找男朋友。她说,她可能这辈子都没办法爱上任何人。母亲后来就说了上面的事。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瑰丽的梦,淡成影子,只藏在心中某个角落。
许多深深吸了口气,开始点开文档,写第一场戏。知青下乡跟乡亲们迎接的场景。
与很多文艺作品描述的不同的是,最初下乡的知青很多是正儿八经地揣着一颗火热的心,响应号召,去祖国最火热的地方。
许妈说,他们当时到的时候嗓子都是哑的,因为唱了一路的《东方红》。
从八九点钟的太阳到暮霭沉沉,从充满了ge命的热情到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那些道貌岸然被一层层剥皮,人性的丑恶与残酷,淳朴与美好;那是个儿子写大字报揭发老子反ge命的时代,那是个夫妻睡觉都要防着对方向组织举报梦话的时代。
许多决定如实将这些场景重现出来。电影开始的红色是红日下朝气蓬勃的红脸庞。电影结束的红色是尚未燃尽的灰烬旁少女身下流出的血。
她努力融入进充满生活期待的角色中去,开篇三场戏都是热热闹闹的喜剧。就连红红那个公社书记的哥哥也是以让人忍俊不禁地登场。他跟妹妹相依为命,非常宠爱红红。于是红红代替他承受命运的惩罚似乎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就连所谓的警示小说不也煞有介事:淫人妻女者,妻女必为人所淫。恶由他做,罪却由她受。
许多一直写到晚上十点半钟才把第一场戏给写完。她担心人物语气不符合那个年代人的说话特点,中途还特意打电话问了一次许妈。
许妈有点儿惊讶,听她解释说是在写个杂志稿,也就没说什么。现在她渐觉力不从心,根本管不住几个孩子,尤其是这个老二。她的底线一降再降,只要老二不搞出什么幺蛾子就好。母女间形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少接触,有事说事,不聊天。
许多追问了几个名词的说法,许妈纠正了其中的两处错误。完了快挂电话时,许妈突然冒出一句:“多多啊,你十一时间不赶的话,就回一趟李家村吧。爷爷奶奶都想你们。”
许多扯了扯嘴角,平静回道:“妈,我真的很忙。”
许妈声音听上去有些讪讪:“那算了吧。我买点儿东西,算你们三个一起孝敬爷爷奶奶的。”
许多下意识地想反唇相讥,三个还在上中学的孩子,又没有零花钱。这孝敬从何说起。她很想笑,请问李媛跟李强孝敬了什么。
想到李媛的事,许多又劝她妈:“妈,要不你等过一阵再去吧。上次爸爸不是说他们单位组织去内蒙古大草原嚒。你也去啊。”
许妈立刻反对:“哎呀,带家属要额外出八百块钱的。干嘛浪费这个钱。”
许多微笑,心道,你要是回李家村,花的大概远不止八百块。花钱出去玩,你起码得一个痛快。花钱到李家,那是个无底洞,而且里外不是人,受一肚子气。
她当然不反对她妈尽孝。乳羊跪恩,乌鸦反哺,孝道本身无过错。但凡事必须有度,也得看清楚对象。否则就是撞枪口给人当活靶子。
“妈,没事儿。这钱你就让爸出。你整天忙里忙外,还伺候他吃喝。他这点儿表示还不该有嚒。”许多不担心许爸会推诿。按照她爸的个性,十之八九已经跟她妈说了要带她一起去旅游。她妈保不齐说了什么泄气话,然后她爸就不想再提这一茬了。
许妈也有些心动。她单位的正式工每两年就公费集体出游一趟,国内有点儿名气的地方都跑的差不多了。她也想跟人聊天时说上一句“上次去哪儿哪儿玩”。
许多赶紧按照主编的意见修改了人设,大纲也重新捋了一遍,再一次发送到主编的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