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小声议论:

“听说第六生产队,当初地全部上缴。那些不肥沃的土地也全都放弃,如今杂草丛生,不像咱们村,把它留给咱们。”

“这不,好多队都没有自留地。只有队里地与遗弃地,张队长听老人们意见,绝得这些小地,穷一点差一点小一点,不如随村里折腾,哪知道有大食堂呐……”

“那是因为碧山镇地多,你去童家乡瞅瞅,地里全是石头块……。”

对于这地,叶老爷子抽着叶老三的屁股,让他与大哥二哥,一起把红薯种上,野芋头也是,至于季节问题,管那么多,能收多少是多少呗!

碧山村主粮红薯也熟啦!

对此稻谷产量,相当壮观。在碧山村所处地区,产量最高的是红薯,苞谷洋芋也不错,然后是水稻,最少的是小麦。

圆圆的、憨憨的、凸凹的、双胞胎三胞胎的红薯,被一个个挖出,放倒竹筐或麻袋,全部堆满,再一筐一筐抬入粮仓,一袋一袋,堆得整整齐齐,占据小半仓库。

哪怕是三岁小孩,那种成就感与喜悦感,难以用语言描述。

而且,小树林的土地庙旧址的地窖,也在满满扩大,考虑到公粮一事,张队长将红薯、苞谷、大米、洋芋、稻谷、泡菜,主食副食,都储存一部分在地窖。

然后将粮仓划分两区域,自己村的,需要上交公社的。包括猪、鸭、鸡、鹅、鱼等肉粮也一一点清楚。

村人们要是抱怨伙食,羡慕镇上的食堂,可以去仓库里头看看,莫非他们想吃掉‘红心粮’?如此一来,大家不在惦记着大米白面,对于红薯苞谷洋芋等杂粮,也吃的津津有味。

尤其是看碧水村碧土村食堂饭菜也变简单,而且味儿还不如他们,这时候就知道好的炊事员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