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符不符主的,了俗淡淡一笑,就是个不中用的老和尚了。倒是殿下你,年纪轻轻的,好不容易活下来,在自己家门口还东躲西藏,我还真想帮上一帮啊。
您是什么时候发现的?顾淳一边问,一边看向东边的火炉,眼睛里映着红光,看不出情绪。
隔壁张珩。了俗回道,我一辈子都在邺都,弟子不说遍布全城,也算是各行各路都有,消息不比什么江湖行脚帮知道的晚。怎么会那么巧,太子出征,张珩突然和张家决裂,江陵殉国,赵粲随后踏平半个西戎皇宫里把事情都压着,我没全信。
了俗轻轻笑了一下:毕竟皇宫这些真真假假,我前半辈子已经经历够了。殿下,你对我亮明了身份,我却还有一件事不曾告诉你。如今,你既然答应帮我查出背叛青龙符背叛大梁的人,我也就不再隐瞒了。
他云淡风轻地接道:我就是司马庸。
顾淳背在身后的双手瞬间握紧成拳头自己长久以来的猜测变成了现实,他却没有一丝快意,或是如释重负之感。相反,又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了心头。
前朝末年,皇帝司马秦即位之时,中央集权已经名存实亡。他的兄弟、叔伯,甚至司马氏的旁支,都野心昭昭,想着割据一方,找机会一举夺得天下。
在这些同姓异心的族人中,却有一位年轻的、正儿八经得了封号的小王爷。他是作为独子,继承了父亲的一小块封地,素有潇洒倜傥之名,没什么科举入仕的想法,更没有屯兵或者征苛税的心思,倒是对技术活儿怀有百分百的热情,从小拆遍王府所有能拆的器具,加冠后便闯荡江湖。据说他师从青龙符的主人,在二十二岁就设计出了能载着人飞上天的木鸟。这小王爷便是司马庸。
无奈这世道不给司马庸沉迷技术的机会,他作为司马氏的族人,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乱世之争,不久后便死于兄弟相残,他用尽心血建立的工厂也被付之一炬,载人上天的木鸟从此变成了传说。
欲做一庸人,了俗名,却不得愿。
顾淳猜到了青龙符的后人会在邺都藏身,轰炸白城的炮筒,由青龙符入手调查也最为合适。他却没想到,司马庸也在找寻机会,他不敢相信暗潮涌动的朝廷,竟把希望系在了这么个已死之人身上。
也罢,自己便是已死之人,难免会不相信他人已死。司马庸找到顾烨,也绝非偶然了。不是顾淳和顾烨足够聪明,一点点嗅到了寺院里青龙符的味道,而是司马庸处处留下线索,引着他们自报家门。
白城出事,司马庸立即敏感地意识到不对中原的技术一直领先西域,他甚至收过从西域来的徒弟。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青龙符后人中出了叛徒。
研究武器耗时耗力,还需要一定的环境。司马庸的师父、上一任青龙符主去世后,天下经历了又一次变革,司马庸借助防火/枪侥幸逃生,却不得不隐姓埋名,拿着青龙符,不忍辜负了师父,却一直没办法重振民间技术,更没有条件大规模研究火炮。他只能靠着青龙符,四处搜集流传下来的书册,又和一些同门师兄弟经营数年,才在邺都重新安居下来。
这期间,接触过武器研究核心的不过七人。其中一人年老还乡,一人战时病死,两人不知去向,还有三人,就在兰若寺当着假和尚。
我会查清楚的,顾淳叹了口气,白城,我住了五年,我不会让那些乡亲枉死。
他看向司马庸鬓角的白发,顿了顿,还是忍不住问道:大师方才说了一句‘背叛大梁的人’
司马庸知道他要问什么,只是笑了笑,避重就轻地答道:和尚无能,不过是诵经念佛,求得百姓安宁罢了。
如今虽然还没有这个资格,顾淳微微弯腰,拱手道,我还是想代百姓,谢谢大师。
该说的说完,方才拿走面具的小和尚恰好回来,把修整一番的东西还给了顾淳,顾淳道了谢,便和顾烨一同离开了寺院,正巧遇到了徘徊在门口的秦谷雨。
从杨月那里出来,顾淳便知道朱雀符已经暴露了,连忙发信给秦谷雨,让他在箫府多加防备。而此时他一看秦谷雨一脸焦急,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
坏事儿了顾淳!秦谷雨只能小声说话,急的直跺脚,公孙小姐被皇帝召见进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