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警官!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老人有点恼火,“你们是觉得我老糊涂了,记错了下车地点吗?”
他不知道林琛的身份,只当录口供的都是警官。
林琛也不跟他争,换了个问题:“形容一下蒙面人的声音吧,有什么特征?”
“他压着声音说话,听不出来什么特征。”
“在车里除了指挥您开车,有没有跟您说其它话?”
“没有。”
“这一路上他跟您jiāo谈,您听他的口音像本地人吗?”
“当时太害怕了,没注意……”
林琛一连提了七八个问题,老人都以太害怕、太紧张为由,回答得含糊不清。
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在被刀架在脖子上这种情形下,还要把方方面面的细节回忆清楚,似乎是有些为难老人家了。
这一点,是否也在幕后者的算计之内呢?
因为作为最后一个与杀人者接触的目击者,势必会被警方盘问,老人的身份由此显出便利性——哪怕他放走了犯人,记不清线索,也会因为“年纪大”,得到人们的理解。
没人会去苛责一位可怜的、被胁迫的老人,他能从犯人手中活下来就已经是幸运了。
林琛对幕后者越来越好奇了。
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幕后者采取的方法是什么?竟能让这些彼此不认识的陌生人,乖乖按部就班行事,简直就像……就像木偶戏幕后的提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