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签订条约

提比亚斯作为1个高效的政府,能够比赞赞和阿哈德尼亚国家分散的统治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在后1个国家,每个贵族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统治封地,几乎如同1个微型的国王,拥有几乎绝对的权力来处理他们认为合适的大部分挑战。因此,那里从未形成过1种连贯的法律结构。贵族们的日常职责之1就是处理这类事务,坐在王座上聆听臣民的抱怨和冲突,然后依据争议作出裁决。

这也是亚历山大的职责之1,但他发现这种方式效率极低,因此经常让警察局长冈比西斯代为处理。如果冈比西斯也忙于自己的事务,那么人们就会被引向盖亚神庙的祭司长泰奥克勒斯,他总是愿意为他们腾出时间。如果这1切努力都失败了,那么最后的防线就是那位老者梅尼库斯。

亚历山大当然有意建立1个健全的司法系统,但当时他发现没有多余的资源来实现这1目标。正因如此,亚历山大认为在这里进行任何大的改动都是不明智的。提比亚斯在他出现之前已经平稳运行了几十年,亚历山大非常有信心,如果他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随意介入其治理知识和背景,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亚历山大不想对他所征服的臣民表现得过于干涉,不必要地插手与他无关的事务。在这里搅局只会引起提比亚斯人民和精英的不满,他们可能会将他的努力误解为对祖先遗产的破坏。

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亚历山大希望效仿罗马人的统治方式,被征服的领土不会像其他国家那样被完全吞并和同化,而是允许他们保留大部分的个人身份,并承诺他们将继续按要求为他提供税收、人员和食物。因此,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亚历山大将菲利普熟悉的面孔置于首位,并保留了这片土地的所有1般法律和规则。随着条约的签署,长达1年的冲突正式宣告结束。现在,只剩下1些形式上的手续需要完成——各个有权势的贵族需要批准条约,最后是他们和菲利普的正式宣誓仪式。

菲利普与亚历山大签署的条约,在随后的岁月里,因1幅题为“两地条约”的杰作而得以永恒流传。这幅画不仅技艺精湛,更以其深刻内涵,成为未来数年间塑造两国艺术世界与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尽管知名画家的创作往往需要1定的自由空间,但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却精心确保了历史事件的准确呈现,尽管有人觉得这份自由似乎稍显过剩。

画面上,亚历山大身披白紫相间的帝王华服,端坐于蔚蓝天空下的雄伟王座之上,周围簇拥着他的随从,彰显着无上的权威。而菲利普则骑着1匹纯白的黑马,缓缓向他走来,白马的黑鬃与菲利普的洁白服饰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诉说着1段即将上演的传奇。

画中的色彩运用极具象征意义。亚历山大的紫色外衣代表着他的帝国与胜利,而菲利普的黑马则暗示着他的挫败与沮丧。他身着的洁白服饰,宛如纯净的希望与梦想,在画面中熠熠生辉。

亚历山大本人对这幅画赞不绝口,认为它远比实际的签约过程更为精彩。实际上,条约的签署过程远比画面中的场景温和得多。那个预定的日子,阳光斜洒在皇宫后院的角落,1切都在1个不起眼的午后静静展开。菲利普身着红金相间的皇家长袍,腰间束着紫色的绶带,仅有他的弟弟陪伴在侧。他们面前,是1张铺着蓝绿相间桌布的桃花心木大桌,阳光在上面轻轻跳跃,与亚历山大的标准色调相映成趣。桌上摆放着两本精美的红色皮革装订书籍,两侧各有1个墨水瓶和羽毛笔,它们静静地等待着被赋予历史的意义。

菲利普走近桌子,向已经在场的男人微微鞠躬,然后坐在了对面。他身上的红金礼服在灯光下闪耀着美丽的光泽,复杂的图案仿佛讲述着1段段传奇故事。而他的随行者,大约有2十名左右的贵族和侍卫,都整齐地站在他这1侧,热切地期待着签约的时刻。

与亚历山大那边喧闹的随从相比,菲利普的阵容显得尤为冷清。他和他的弟弟就像是被遗忘在角落的孤独者,他们的“音量不足”在这种场合下显得尤为遗憾。亚历山大甚至低声嘟囔着,用“裸体”这个比喻来形容他们的单薄阵容。

在那个时代,即使是名气不大的人,身边也总会有至少十人的随从簇拥。例如,提比亚斯有句谚语,大意是如果你的律师进入法庭时身边少于6个奴隶,那么你的案子就已经注定失败。这句谚语或许有其特定的起源和背景,但它所传达的信息却十分明确:在提比亚斯的文化中,人们的身份和地位往往通过他们身边的随从数量来体现。因此,当菲利普只带着他的弟弟出现在签约现场时,许多人都感到惊讶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