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名将吴国将军孙武所着,共有十三篇,分别是计、第一篇作战、第二篇谋攻、第三篇军形、第四篇兵势、第五篇虚实、第六篇军争、第七篇九变、第八篇行军、第九篇地形、第十篇九地、第十一篇火攻、第十二篇用间。
这部兵法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战略方面。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军队的实力,更取决于对敌方的了解和战略的制定。同时,战略的制定也要基于对战争全局的深刻理解,如对地理、人心、天象等因素的考虑。
战术方面。强调“兵者,诡道也”。即战争是一种欺诈的艺术,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使敌人产生错误判断,从而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指挥方面。强调“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即在对士兵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需要用严格的军纪来统一士兵的行为。只有文武兼备,才能使军队在战斗中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训练方面。强调“爱兵如子,视卒如婴儿”。即对待士兵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训练。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战争,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法制方面。强调“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即军队的纪律要严明,令行禁止。只有平时养成服从命令的习惯,才能在战场上严格执行指挥。
总体来说,《孙子兵法》是一部系统阐述战争理论和实践的经典着作,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军事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始计篇。主要内容涉及: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