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朝鲜人还加强了江华岛和南汉山城这两个重要据点的防御工事,以确保它们能够抵御金军的攻击。他们在江华岛上增建了城堡、炮台和壕沟,使其成为一座坚不可摧的海上堡垒;而南汉山城则被重新修缮,城墙加厚,城门加固,同时增加了更多的了望塔和烽火台,以便及时发现金军的动向并作出应对。
朝鲜王国上下对于这种纵深防御战略表示出了极大的支持态度。他们深知金军的强大,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家园。
因此,朝鲜百姓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地,都纷纷响应国王李倧的号召,积极投身于山城的建设和防御工事的强化工作中。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朝鲜人除了继续向大金上供和供应东江镇粮草外,其余的资金几乎全部投入到了山城的建设和防御工事的强化当中。他们征调了大量的民夫参与建设工作,使得整个国家的力量都集中在了防御战线上。经过两年的努力,朝鲜人的山城和防御工事终于初见成效,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抵挡住金军的进攻。
幸好朝鲜人的性格比起汉人来说要更加具有忍耐力以及顺从性,不然朝鲜王国不用等建奴来进攻,就已经满地都是闯王、曹操那样的流寇渠首了。
朝鲜王国采用的那种不伦不类的防守战术,如果放在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之上,恐怕皇太极会高兴得发疯,而崇祯皇帝则会自己划着船前往江南地区,提前做好迁都的准备。
这种超前的战略模式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留出一条宽敞的大道给敌军,然后在周围部署精锐的伏兵。一旦敌军敢于无视山城的守兵,一味地向前猛冲,直到汉城城下,那么他们就等于钻进了口袋阵里,必定会陷入重重包围之中,最终落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然而,理想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却往往残酷无情。
朝鲜王国如今并没有能够支撑这种战略的精锐部队,更缺乏能够统领这些精锐部队的优秀都元帅。
这个小小的国家,到处都是各种名目的都元帅,听起来似乎威风凛凛,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统领几千人的军队就敢称元帅,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皇太极当初在听闻朝鲜王国这样奇葩的防守策略之后,直接摇头笑道。
“真真是举国上下无男儿啊!你们这个国家,竟然没有一个能够征战沙场、英勇善战的男子!
如果你们愿意让开大路,我会毫不犹豫地长驱直入。到那时,还有谁敢在我身后阻拦包抄我的后路?要是你们打算龟缩在江华岛上,认为我没有水军而自鸣得意。
那我就将踏平你们全国八道,让李倧成为一个岛国的国主!”
皇太极的这番话传进朝鲜国内时,朝鲜国君臣大多选择了充耳不闻,表示只要没听到,那就可以当作不存在。
然而,朝鲜王国也不乏有识之士。
当时的朝鲜大臣郑太信就对这种奇葩的战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虑。
“我国的兵力实在太过孱弱,而且缺乏足够的甲胄和武器装备。更糟糕的是,我们的火器受到了大明朝硫磺硝石供应的限制。由于天朝怀疑我们与建奴勾结,多次切断了火药原料的供应,导致我们的鸟枪失去了火药,无法使用。
如果我们继续采取这样的策略,无疑是在打开大门迎接盗贼。敌人从北方而来,谁又有胆量去阻挡他们呢?”
根据海外的传说,当这套奇葩的朝鲜王国防御战略传入崇祯皇帝耳中的时候,崇祯皇帝不禁对着群臣大笑起来:“难道说,世代作为我大明王朝藩属国的朝鲜竟然变心了吗?他们难道想要对那些可恶的建奴大军夹道欢迎吗?这简直就是一群愚蠢至极的家伙!如果真是这样,那朕到时候恐怕是救也不是,不救也不是啊。”
而此时,朝鲜半岛的鸭绿江一线已经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这里所说的混乱仅仅局限于明朝和朝鲜方面。因为建奴八旗已经下定决心,要一路杀向汉城,生擒朝鲜国王,然后在那里欢度冬至节,品尝美味的饺子。
然而,明朝传递信息的方式远不如海东青那样迅速,更没有超时空的电报技术。所以,一路上只能依靠船只和马匹来传递消息。
尽管如此,崇祯皇帝早已下达旨意,允许各地边镇在遭遇紧急情况时有相机行事的权力。即使事后发现事情搞砸了,朝廷也不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毕竟,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只有及时做出反应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因此,与东江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顺口的总兵刘兴祚得知建奴主力已朝东南方向进发后,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
对于情报的真实性,刘兴祚毫不怀疑。一位神秘的故人冒着巨大风险从盛京,将消息传递给了他。这份信任使得刘兴祚坚信这条情报的可靠性,并立即率领他手下的两万大军,出红嘴堡,直奔牛庄镇、海城市和鞍山市。
作为大明朝唯一拥有超过两万兵力的总兵,刘兴祚的地位令人瞩目。尽管他仅仅是个光头总兵,但相较于左都督、挂平辽将军印的毛文龙,他的声势更为显赫,可谓在辽南是锋芒毕露。
毕竟,刘兴祚如今可是总督袁可立的心腹大将,更是天子崇祯皇帝手中可以依仗的一柄倚天长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