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密室奏对

永乐大帝 焚琴煮鱼 2154 字 1个月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捕头凭借在军队中学得的拳脚功夫,在衙门中得到了重用。他带领着一班衙役,成功地驱散了周边的流窜流民,并将那些偷盗之类的窝点一一捣毁。因此,他顺利地当上了捕头,并在来福的资助下成家立业。他对来福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正是在这样一个恰当的时机,来福向他宣传了炎黄社,最终使他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由于捕头的支持,福记客栈的周边治安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捕头也在暗中护卫着这里的安全。

在姚广孝入住福记客栈后,他很快感受到了这里的宁静与安全。客栈的设施一应俱全,服务周到细致,让他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同时,他也对朱棣的精心安排感到钦佩不已。他知道,这次来到京城将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朱棣的深谋远虑和来福的巧妙安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棣得知姚广孝已到京城,并未急于相见,而是忙于应付络绎不绝的贺客。与朱雄英出生时的盛况相比,此次来访的宾客虽不及那时众多,却也别有一番意义。其中,多数为淮西集团中与徐达交好的老一辈人物,如李善长、汤和、傅友德、李文忠等。令人瞩目的是,蓝玉等将领并未出席,而文武百官中,也只有胡惟庸及部分兵部的人前来道贺。这或许与朱棣在凤阳练兵时与他们的频繁公文往来有关。

尽管贺客众多,朱棣心中却挂念着姚广孝。他知道,这位高僧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深谙政治之道,对于国家的未来有着独到的见解。因此,他决定在适当的时候亲自去拜访姚广孝,共商大计。

在繁忙的应酬之余,朱棣也不忘关注朝廷的动态。他深知,随着自己的地位日益稳固,与各方势力的关系也愈发复杂。他需要谨慎行事,确保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有力。

在姚广孝抵达京城的三天后,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来福亲自上门将他领至福记钱庄的密室。姚广孝踏入密室,只见一个气度非凡的年轻人坐在书桌前,面带笑意地注视着他。来福在完成使命后,自觉地退出了密室。

姚广孝微微愣神,随即跪地行礼,称呼对方为燕王殿下。朱棣面带微笑,没有要求他起身,也没有效仿那些明主去搀扶投奔者。他轻声问道:“大师,你为何如此断定我就是燕王呢?”

姚广孝回答道:“贫僧初见王爷,便被您的气质所吸引。在京城中,能有如此气质的必定是皇子。考虑到太子的年龄已经偏大,且不太可能会亲自寻找我这样的僧人,而其他两位王爷也不太可能。因此,根据年龄和种种迹象推断,您必定是燕王殿下无疑。”

朱棣听完姚广孝的回答,心中对他的敏锐和才智赞叹不已。他微笑着扶起姚广孝,表示不敢接受这样的大礼。在朱棣看来,姚广孝的才华和智慧是值得他亲自去拜访和请教的。他没有对姚广孝的问题做出直接回应,因为他相信聪明人自然能够明白他的意图和期望。

两人落座后,朱棣坦诚地表示,他找姚广孝来并非为了解释什么,而是因为他相信姚广孝的能力,并希望姚广孝能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他相信,只有像姚广孝这样有智慧和才能的人,才能帮助他实现心中的宏伟蓝图。

姚广孝对朱棣的言辞和态度深感敬佩。他明白,眼前的这位少年王爷并非等闲之辈,他的野心和抱负远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姚广孝决定全力以赴,帮助朱棣实现他的梦想。

然而,姚广孝也明白,他必须谨慎行事,不能轻易暴露自己的意图和计划。他决定先观察朱棣的言行举止,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真正意图,然后再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朱棣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种难以言明的深沉:“我知道,你现在心中对朝廷,特别是对我父皇,充满了愤忿。你的才华未能得到应有的施展,那些与你志同道合的故友,多是张士诚的旧部,却在我父皇的刀下丧生。这些我都明白,也理解你的感受。”

姚广孝并没有直面回答这个问题:"燕王殿下也不是一个甘于屈居别人之下的人,但是我认为至少在目前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您没有实力和威望与唐太宗比,在我们这位陛下心中没有办法胜过太子。玄武门之变获胜几率较小。所以我是否可以回去修行了?”

朱棣听了姚广孝的话,不禁哈哈大笑。他挥挥手,仿佛将姚广孝的疑虑一扫而空,然后沉声说道:“大师,你提到的实力和威望,我承认目前我或许还不足以与唐太宗相提并论。但你说着眼于二十年后呢?人生漫长,谁又能预知二十年后的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