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霖心中忽然升起一份妄念,要不,他也鼓励蟠儿去试一试?他们堂兄弟在一起读书,看来互相促进的效果极佳。等到淞弟守孝结束,虬哥儿就要随父亲上京了,这样的机缘再不会有的了!
对了,他记得当年,那时薛淞在考科举上也不是很坚定的,考举人事成绩也不出众呢。只是父亲有远见,哄着逼着,才成就了他的功名。薛霖觉着,他或许也可以仿效着父亲一试呢?
谁知,他才稍稍露了点口风出来,薛蟠就像见了鬼似的,蹦得老高。
“哎哟,老爷,你可千万不要为难我了!”薛蟠哭丧着脸道:“这回能中秀才,儿子都是撞了大运了,怎么还敢贪心不足!儿子不比虬哥儿,并不是读书的料子,程先生也说我这回是超常发挥了,为我高兴呢!”
薛霖看着薛蟠一付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劝说不听,只得无可奈何地摇摇头。但他终究不愿死心,在酬谢程先生时,他又询问起来,如果让薛蟠继续科举,那前途会如何?
程先生很委婉地给薛霖分析了一番薛蟠的情况,他在读书上天份不高,院试的考试形式比较固定,在读背下多下功夫,前面几关还容易过。再加上自己给两位哥儿布置了不少文章让他们写,竟然有几篇和院试最后的策论搭上了关系,修改变化后便可以用上取了巧。但这样的运气再没有第二次的。
而乡试要考的内容既深且广,没有真才实学可没法过关。薛二爷当年乡试垫底不假,但那时他才认真准备了几年?可见他天分出众,不是一般人可比的!况且,蟠哥儿后面几个月的神勇状态也不能持久。因为本质上,蟠哥儿并不特别喜欢读书做学问,也不耐烦吃这个苦。贵府上是内务府上挂了号的皇商,只要专心经营现成的家业就好,何必强求?
......
经过程先生的开导,薛霖虽然心中不免有些惆怅,但最后也释然了。罢了,知足常乐吧,儿子终究还是比自己强的!
下一场乡试还早,薛淞琢磨着,薛虬年岁还小,放在后世,还是高中生的年纪,整日把他拘在书斋里,也着实是压抑天性。薛淞不想把儿子养成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古人有云:读千卷书,行万里路,薛淞不禁想起书中薛家二爷和儿女的洒脱生活,带着家人四处经商,天下十停中走了八停,成就了孩子们宽阔的心胸眼界,虽然他们日后的生活未必顺畅,但比起那些金丝牢笼中的公子小姐们,还是实实在在过了一段自由而快乐的日子,在心里会永远留下美好的记忆。
薛淞决意给孩子们补上这段难得的经历,趁着他们还年少无忧,也趁自己如今还有这样的空闲时间。他想了一想,万水千山那是没法一一走遍了,他在金陵城呆得也腻味了,正准备去东南沿海去视察生意,看一看海外商人带来什么样的消息,了解这广袤世界的变化。
在这个世界里呆的时间久了,薛淞觉得自己仿佛是温水中煮的青蛙一样,慢慢的麻木了。他也很想出去透一口气,暂且拜托这烦人的人事纷扰,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活回几分原本的样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