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纨要带着兰哥儿一起动身去金陵城,贾兰是李老太太唯一的外孙,当然也要送外祖母最后一程的。贾老太君您那么疼爱敏姑妈和林妹妹,那也一定能感同身受,理解的吧?
就这样,李纨带着兰哥儿收拾了些衣服用品,便匆匆登上了往金陵去的航船。贾老太君看着他们的被褥和大部分衣物都留在屋子里没有带走,心中也稍稍安定了些。
谁知,过了一两个月,李纨和贾兰也没有从金陵回转。后来,她寄来一封信,信上说李母见到自己多年未见的女儿和外孙子,心中欢喜,人逢喜事精神爽,身体竟然好了起来,已经没有性命之忧了。但她舍不得女儿,执意要留下她们母子承欢膝下。自己不忍年老的母亲伤心,更担心母亲会因为自己的拒绝而病重,只能暂且不回京城了。
而且,父亲原为金陵国子监祭酒,门生朋友不少,能把贾兰送到最好的书院去求学。她想着,有父亲指导和关照,贾兰又肯刻苦读书,以后若是能从科举上有所成就,那才是对贾家最好的孝敬!
贾老太君又气又恨,好个李纨,往日的贤惠温良都是假装的,艰难时候就各自飞了,浑然忘记了自己是贾家的人,还摆了自己一道!
可李纨母子此时远在千里之外了,她实在是鞭长莫及啊!而且,贾家如今这样败落,能拿李家如何呢?
还有,贾老太君还有一个不能明言的心思:这些日子她静下心来想通了,贾宝玉真的对科举、读书什么的没有兴趣,贾家要想再兴起,能指望的只有贾兰了,可不能闹出来坏了他的前程。这孩子虽然冷心冷情的和他母亲一样,但他终究也是贾家人,无论是情感上,还是论礼法,他都不会也不能弃家族不顾的!
贾家对他们母子虽没那么看重关怀,但物质上也是没亏待了他们的,不是么?
所以,贾老太君忍住了这口气,没有去找李纨母子的麻烦,她把目光转向了家里的姑娘们。
探春才貌双全,气度不凡,而且很能干,贾家未败时,贾老太君心心念念地努力撮合探春攀上有实权的人家,但高不成低不就的,一直不能如愿。她也曾想过让探春去做侧室,但最后还是没付诸现实。不是心疼孙女儿,只是因为做妾算不上正经亲戚,对贾家的好处很有限。
现在,官宦人家对贾家是避之不及,想做贵人妾也不可得了!贾老太君权衡了许久,
给贾探春定下了一门婚事。
男方是一位外地来的富商,生意做得很大,妻子是他未起家时娶的,眼界本事都不太行,那富商发达了后便觉着当家主母上不了台面,很是遗憾。所幸妻子很及时地病逝了,那富商给她风光大葬,心中觉着也对得起她了。
妻子死后,家里有儿女要教养,又没有人打理内宅家业,在外应酬,妾室是当不了这重任的,那富商便琢磨着要娶个美貌能干,见过世面的妻子,他找到官媒帮助寻找,表示只要人才好,自己不惜重聘,也不挑剔嫁妆,女方家世也没那么讲究的。
媒婆收了他的丰厚赏钱,便很积极地帮着他找寻,她想到了贾老太君的托付,顿时眼前一亮,眼下不正有个最好的人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