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某地-某:是啊,确实如此,谁不会孝顺长辈]
[某地-乙:科举其实也还算公平,但是读书就不是咱们能做到的事情啊]
也有人对此不太看好,直接给这些感到喜悦的人浇下一盆冷水:
[甲地-某:虽然看起来这是咱们也能够得上的,但是要说孝顺,难道那些权贵人家不能说自己的孩子孝顺?那些官员们互相都有关系,在权贵子弟和咱们这种人之间,明显只会选择权贵子弟。]
至于到底哪方才是更孝顺的,那对于这些人而言重要吗?根本不重要。
反正只要能够够得上孝顺的这个名头,那这些权贵子弟就能够被举荐。
这句话简直是当头一棒,打醒了许多对汉朝的选官充满了幻想的人。
不少人直接怨恨满腹:[甲地-甲:可不是,就算这上面说得再好听又怎么样?那些官员实际上才不管这些所谓的条件,反正他们有权力,黑的也能说成是白的,不孝顺也能是孝顺,孝顺也能是不孝顺……]
[丙地-某:是啊,你们可别总是幻想了,我家可是吃过大亏,谁要信了这种选择能选择平民百姓,谁就是日子过得太好了,根本没脑子。]
当时县衙里面说的比唱的好听,他家里面也还真的相信了——虽然知道可能不太靠谱,但侥幸心理总归是占了上风——然后投入进去,最终就全部打了水漂。
那些吃香喝辣的家伙,都是和县令老爷或者县衙里面其他人有关系的。
如今县里面这个小小的利益,都是这副模样,更何况是这种直接和做官有关系的选拔?
这就是已经被豪强地主们当做自己的东西的肉,怎么可能真的分给那些平民百姓?
条件说的再好,但总归是要有人执行——由公卿列侯、郡县长官来考察,能够入了这些人的眼和耳、被他们注意到的,根本不可能是什么普通人家中的人。即使出身不高,但估摸着家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些钱财或者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