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第一百零三章

陈汝弼高呼冤枉,绝不认罪,坚持上诉。

大理寺、都察院等官员都来到刑部,三法司一起行会审,而议政大臣也列席旁听。

这次审判却出现了严重分歧。

都察院的左都御史舒格,他认为时任刑部尚书安布禄的判决正确,陈汝弼该被判处死刑。

礼部尚书李振裕也旁听此案,他早些年也有做过刑部尚书的经历。据理力争,指出此案的诸多疑点,所谓陈的受贿证据并不充分。

陈汝弼,从康熙十八年考中进士。

做过河南知县、刑部山西司主事、礼部祠祭司郎中、刑部任江南司郎中。

他在任职期间,铁面无私,屡破奇案。

被康熙大力夸奖称赞过,而因此被特别任命为江苏乡试主考官,以期待他能选上更多为民办事的人才。

后来,升迁到了吏部。吏部可谓是六部之首,因为管着官员升迁。

陈汝弼在吏部的文选司工作,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各个地方的地方官员调动。

不必说,这是一个香饽饽职位,更是一个能收钱收到手瘫的肥缺,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陈汝弼绝不受贿。

康熙调动了朝中密探从头彻查。

一番抽丝剥茧后,有了一个惊天翻转。

受贿的不是陈汝弼,而是刑部尚书安布禄、左都御史舒格等几十人。

简单说来,朝廷最高三大司法机构,一众高层联手做局诬告陈汝弼。

只要没了秉公选官的陈汝弼,将他从吏部文选司的位置上给踢出去,那就能大开方便之门任人唯亲了。

“两年前,我们在湖南听闻这起案件的结尾,是三法司高层被大换血。”

胤禛被陈汝弼的死讯勾起回忆,当时身在外地也无法了解清楚刑部审案时的细枝末节。

今天,重新复盘此案,是有两点发现。

两年前被撤职的四五十人,以舒格、安布禄为首等人几乎全都是太子一系。

安布禄,在索额图被赐死后任职刑部尚书。在任四年,陈汝弼案爆发,他被免职。

此后,刑部尚书由阿山接任。阿山上任不久,欺君罔上的河道施工案爆发。

康熙任命刑部尚书时,安布禄与阿山尚未表现出明确的政治倾向。

事实却是长达五六年的时间,刑部尚书的职位一直被太子把持,谁能说胤礽毫无心机。

胤禛非常肯定,“刑部很不干净。哪怕两任刑部尚书被撤职,有部分官员被罢免,但可以断定还有没被发现的问题。”

武拂衣微微蹙眉,“五六年足以形成一条庇护链条,这也就是拐卖案侦破困难的根本原因。”

“正是如此。”

胤禛却很遗憾,“汗阿玛让老四监国,为破获拐卖案稳住京城局势。但一线调查的秘折到不了我们手里,也就无从得知江南方面的真实进度。”

康熙派人去江南调查拐卖案,不仅仅是打击非法贩卖人口,更是察觉到了此事背后构成了一张巨大的利益网络。

这张大网的存在威胁到了皇上的统治。它已然渗透入内务府,进入了皇宫内廷,岂能不连根拔起。

如今回头反观朝廷最高司法机构。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居然出现沆瀣一气颠倒黑白的情况。

哪怕罢免了一批官员,但依旧存在藏而不露的问题。

否则,两年前也不会出现人贩集团中间人突然自杀,案件线索被迫中断。

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答案是一句不能在外明说的话,正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不除首恶,等于擒贼不擒王,而如今太子的身边聚集了一群为非作歹的官员。

或是党争,或是与皇权之斗,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子身边的品德贵重的能臣几近于无。

原本太子结交的贤能之士,有的被康熙贬职,有的急流勇退离开太子党,而剩下的多是贪婪弄权之辈。

武拂衣也希望能瞧一瞧秘折,她也没千里眼顺风耳,不可能凭空获知江南方面对于拐卖案的进度调查到哪一步了。

但,秘折之所以是秘折,就是只有皇上御览。

折子不走常规渠道入京。

雍郡王看不到,内阁其他大臣也瞧不见,亦是无从得知写秘折的都有谁。

康熙离京之前就提了一句,把部分理学院学生安排进江南官场,他们要负责调查江南诸事。不过,李卫等人毕竟资历尚轻,肯定还有其他地方官员在暗中侦查。

都有谁?

众人能猜到江南织造曹寅与苏州织造李煦,这两位肯定是康熙眼线,其他还有哪些官员却是说不准了。

圣驾去木兰围场半个月了,京城并没有发生山崩海啸。

一切很平静,平静得颇有些岁月静好的意味了。没有大规模天灾,也没有流血喊冤的。

武拂衣却越发觉得这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就从陈汝弼一案,足以窥见吏治不清,怎么可能现世安好。

“说说吧,还有什么线索?”

武拂衣看向胤禛,既然提及陈汝弼的死讯,他定是有后招。

胤禛反问,“你就确定我有新发现?”

“我觉得有,否则你晚饭得少吃一半。”

武拂衣敢肯定今天阿四的心情尚可。

这人都能忙里偷闲把儿女亲家的范围圈定,不可能是对江南之事没有一丝头绪。

胤禛确实有所发现,可是也仅仅是怀疑。

这就翻出一本折子,“苏州知府吴存礼,他在去年十月给办了一起案子,打击了强盗劫掠男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