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久喜先是端庄地对着众人行了一礼,而后缓缓开口道:“我听闻诸位公子对重文重武之事争执不休。重文,若文官地位得以提升,自然能够直言进谏,如此可使政治清明,亦有利于加强朝廷集权,促使朝堂稳定。文人若受重视与提拔,必能增进文化氛围,让文学雅士创造出更为辉煌的胜景。”

那些支持重文之人,听陶久喜这般言论,以为她也是重文一派,当即出言附和。

然而,陶久喜接着又道:“若重文则会轻武,武将地位低下,军事人才匮乏。虽内里或许平静,但不利于抵御外敌。而且一味增加文官,官僚机构不断膨胀,官员数量增多,行政效率便会低下。庞大的官僚队伍,也会给财政带来沉重压力。”

有人问道:“那依姑娘所见,是重武?”

陶久喜继续说道:“重武容易导致军事力量过度膨胀,武将权力过大,可能引发内部军事冲突与战乱。文化教育事业会受到忽视,朝廷对文化的投入减少,文人地位低下,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量资源投入到军事领域,会致使对经济建设的投入减少。”

“那姑娘说了这些,还是没有定论……”

陶久喜回应道:“此事无需定论,文与武之事,需得平衡。我听诸位之言,诸位皆是才学斐然之辈,我所说的粗浅道理,诸位定然都是懂得。”

“日后诸位都是要参加科考之人。在朝为官,若能合理分配权力,文官参与军事决策,武官负责指挥,设立监察机构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明确职责。”

“文官管理行政、经济、文化等事务,为武官提供后方支持;武官专注军事,保卫国家,战时密切配合。亦或是培养文武兼全之才,鼓励双方互相学习、交流见礼,设立相关机构。”

“派文官到军队、武官到地方任职,战后安排有战功的武官进入文官系统,有才能的文官参与军事工作。”

众人听了,只觉甚有道理。

他们未曾想到,眼前这女子看着年纪不大,却有着如此非凡的见解,而且说话极为周到。

其中一个书生说道:“姑娘高见,小生受教了。”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就连主事的先生也连连称赞。

沈之翌眼中闪过一抹赞赏,嘴角微微上扬,心中对陶久喜又多了几分刮目相看。

他原本只觉得陶久喜活泼俏皮,有些小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