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子讲,这个花到底是怎么来?我们看总结。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身为一个色法,它只是一个循业发现而已,是我们的业力把它变现出来。它也不是从真如本性而来,它也不是从本觉真智而来,是我们一念妄动产生一个虚妄的业力,这个业力把它显现出来。当业力消失的时候,你现在的色身就消失掉,就这么回事。所以它的本质只是一个暂时存在的假名、假相、假用,而它的真实的本体的道呢,是非因缘非自然。它是不变,非因缘表示它是不变;非自然表示它是随缘。它的本质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这个五阴啊,五阴之道,我们根据古德的开示,把它分成四种,四种道。凡夫认为五阴是真实的实有,对五阴产生了一种我执,一个能受用的我、一个所受用的法。这个能所的对立产生了惑业苦。所以,我们在五阴当中所觉悟的是一个生死之道,产生执着嘛。小乘认为五阴是无常、苦、无我。他看到五阴是怎么想?这个色身是不清净的、是无常的、是痛苦的、是没有主宰性的,所以他趋向于一种偏空的涅盘之道。在大乘权教的法中,它认为五阴的诸法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缘起性空的,于是成就了菩萨的六波罗蜜的功德。在大乘的圆教当中,认为五阴——这个生灭变化的五阴,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是生灭法,但是它的体就是不生灭,就是所谓的不二法门,因为它本质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我们就可以从五阴当中称性起修,就路还家。
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们讲“就路还家”,是说你现在有一个色身,这个色身是凡夫的色身,但是你如果把这个色身给自杀了,杀死了,你也不能回家了,因为这个道就在你的色身当中,就看你会不会去觉悟。你要不觉悟的话,你就被色身所转;你要能够觉悟,你就能够转色身而成为如来藏妙真如性,因为它的本质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问题不在色身。你说你用手去偷东西,你把手砍断了也没有用。这个手它有道嘛,你可以用手来拜佛、用手来擦佛像嘛。你失去了这个道,你就被这个色阴所转。迷者,被色阴所转;悟者,你就能够转色阴入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色法本身没有所谓的对错,问题是你是不是能够从色法当中悟道。佛陀讲得很清楚嘛,它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个就是中道的道理。我们只是当面错过,如此而已。这个地方讲到色阴的真实相。因为我们被表相所迷惑,所以佛陀要开显出真实相。
子二、明受阴即藏性
【图二】
我们看第二段,“明受阴即藏性”。
前面的色阴是一个色法,这以下的受、想、行、识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心法。这个“受”就是领纳。当我们的六根去接触六尘的时候,或者说我们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我们遇到了如意的境,产生快乐的感受;遇到不如意的境,产生痛苦的感受;遇到中庸的境,产生不苦不乐的感受。这个受就是心法的一个最微细的开始。我们看这个受本身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道理。
小主,
先看第一段。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说我们这个感受。每一个人都有感受,这个感受是怎么来的呢?佛陀说:譬如说有一个健康的人。这个人他的双手双脚、四肢感到非常的快乐,感到非常的安稳,可以说整个身体是非常的调和顺适,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在这种情况之下,“忽如忘生”,他忽然忘记自己身体的存在,而心中是处在一种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的舍受当中。“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是表示我们心中一种如如不动之理;“忽如忘生,性无违顺”,是表示这种如如智。这个时候是能所双亡的一个平等状态,是我们一种真实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没有任何感受出现。就是我们本来是没有感受的。
本来是没有感受的,那怎么会有感受呢?“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 这么一个健康的人,突然间无缘无故地就用两个手掌在虚空中互相搓摩。这两个手掌比喻的是根跟尘,根尘的相互的作用就比喻我们一念妄动的产生。这个时候在两个手掌当中,因为互相的活动,就产生了“涩滑冷热”四种的感受出现。“涩”,蕅益大师说,什么叫“涩”呢?就三途的苦受,刀山油锅的痛苦的苦受叫“涩”。“滑”,表示人天安乐的感受。“冷”,表示二乘枯寂的感受。二乘涅盘,冷,枯寂的感受。这个“热”,比喻菩萨那种庄严荣耀的感受。有四种感受,刚好是配九法界的感受。
“受阴当知亦复如是。”就是我们那个感受是本来没有的。这个“本来没有”很重要!因为本来没有,所以我们才可以改变。如果我们本来就有色身,那你怎么修行都没有用,因为它本来就有嘛,它是有实体。那么因为它本来没有,这件事就好办了。它是后来才有的,它是因缘生。所以诸法因缘生这个道理很重要。因为“因缘生”,所以我们可以怎么样?我们可以逆向操作,让它“因缘灭”。所有的东西,好就好在它因缘生。它要不是因缘生,你都没办法改变。你今生是这样子,你来生还是这样子,你永远都是这样子,因为它不是因缘生嘛。那就完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本来是没有感受的,突然间莫名其妙地用手去搓摩虚空,然后才开始有感受。就是要有因缘才产生感受。第一段是作一个总标。
我们往下看。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我们应该从这个感受的功能当中去找它背后的道,说这个感受你从什么地方来?佛陀作一个总标说,这种虚幻的触受不是从虚空而来,也不是从手掌而出。因为手掌在虚空搓摩,虚空跟手掌交互作用——这个根尘的交互作用,产生出来。但是它不是从虚空而生,也不是从手掌而生。
这以下详细说明。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假设你这个感受从虚空而来,那么这样子就有问题了:这个虚空给你产生感受,在你的手掌当中产生感受,那么虚空是无所不在的,它既然可以给你手掌产生感受,它也可以让你身体的每一个地方都产生感受啊。那为什么你只有在手掌才产生感受,其他没有感受呢?“不应虚空选择来触”,你不可以说虚空选择性地只在手掌给你感受,在脚就没有给你感受,这不合理的。所以从虚空而来是不对的,因为虚空遍满嘛,它既然给你手掌感受,它也应该给你身体任何部位感受。我们的感受只出现在手掌,所以从虚空而来不合道理。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说是应该是从手掌而出嘛!因为你手掌在那个地方搓摩才产生感受嘛,这个感受应该从手掌出才对呀。佛陀说,假设这种感受是从手掌而出,真的它可以产生感受,就不必等待你两个手在那边互相地摩擦。又者,既然从手掌而出,你两手相合摩擦的时候会产生这种涩滑冷热的感受,那么当你两手分开、不再搓摩的时候,你的感受应该回到你的身体啊。因为你的感受是从手中出来,等到你的手分开了,不再搓摩的时候,感受应该回去嘛。回到哪里呢?回到你的手臂,回到你的手腕乃至回到你的骨髓。那么你的手臂、手腕、骨髓都应该有这种涩滑冷热的感觉,甚至于你可以感受到它回去的踪迹:我的感受回到了手臂了,回到了手腕了,回到了骨髓……,这样才对。
如果你一定有一个感受能够知道它从手臂、手腕出来到手掌,又能够从手掌回到手腕、手臂,那么这样子讲,你的身体里面有一个感受在跑来跑去,有往有来,你何必等到两个手掌去互相搓摩才有感受呢?既然你的感受从手掌而出,你的手掌里面真的有一个感受存在,在身体跑来跑去,那你就不必靠两个手掌互相摩擦,它随时可以出来。但事实上,我们只有摩擦的时候才有感受。你说,诶,我眼睛看到花才有感受。为什么有感受呢?因为你眼睛看到花;你不看的时候,这个感受就没有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感受是一种虚妄。比如说,你这个人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