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三国鼎成势再固,连日缠绵睡过头

上文说到:姜维和月儿俩人的那点事儿,大家都会,也都很熟……像我这种小白,自是不提!

旬日以来,汉、魏停战对峙!郭淮、夏侯楙等等退入长安,同那病怏怏的曹真共同抵御蜀军!

乾县关兴、常兴张苞、周至魏延、漆县张翼,还有那郿城姜维、赵云、齐少,虽说是操练军马,整理内务按兵不动,在魏军看来却是十分威胁!

魏、吴亦是罢兵言和!

关于曹魏、“蜀”汉、东吴三家,夷陵之战后,东吴改变了首鼠两端的策略,致力于和“蜀”汉达成和解,使双方重新回到联合抗曹的轨道中来。同时“乃与魏绝”,拒绝继续向曹魏俯首称臣,将失去了利用价值的曹魏一脚踢开,断绝了外交上的往来。

外交政策的变化导致了军事政策的调整,东吴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了和曹魏争夺江淮地区上。

多次军事冲突大多是曹魏主动挑起,东吴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为了改变不利的态势,孙权计划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歼灭曹魏在江淮地区的主力,以夺取江淮战场的主动权。

在汉、魏两家于西线激战之时,吴、魏两家于东线也展开战争,也就是着名的石亭之战!

此时选择进攻,既能利用西线曹军无暇东顾的情况狠狠捞上一笔,又能拖住东线的曹军,以达到履行盟约、策应蜀汉军队行动的目的。

孙权谋划军事进攻还有另一个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东吴政权此时已经完成了江东化的进程,内部各种势力基本完成整合,登基称帝就成为孙权霸业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但是孙权既没有曹魏代汉“禅让”的合法程序,也没有刘备“汉室宗亲”的合理身份,想要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孙权迫切需要一场重大的对外军事胜利来提高自己的威望,为称帝制造强大的舆论声势。

因此,无论从军事上、外交上还是政治上,东吴都迫切需要在东线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说到石亭之战主角之一曹休:是曹操的族子,幼年丧父,被曹操收养军中“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命其统帅亲军虎豹骑,重点加以培养。此后曹休屡立战功,逐步升迁至大司马、都督扬州,并受魏文帝曹丕遗命成为辅政大臣。曹休精通兵略,心思缜密,曹操称赞他“此吾家千里驹也”,下辨之战,曹休大败蜀汉名将张飞和马超的组合,洞口之战,又一举击溃东吴大将吕范,成为曹魏最擅于用兵的将领之一。

为了引诱曹休上钩,孙权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他费尽心思玩弄了一个阴谋,采取的还是老办法——诈降。赤壁之战时老将黄盖用此计成功地骗过曹操,目的是创造实施火攻的机会,此番孙权又要故伎重施,目的却是要诱骗曹军南下。孙权让鄱阳太守周鲂秘密求助已为北方所知名的山越宗帅,想让他们实施诈降,引诱曹休前来接应,但周鲂认为山越宗帅的地位低贱,对曹休没有足够的诱惑力,而且忠诚度无法保证,一量泄密将前功尽弃。因此,周鲂主张用鄱阳郡当作钓饵,亲自实施诈降引诱曹休上钩,这一建议被孙权采纳。

于是,孙权和周鲂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双簧。周鲂先后给曹休送去了七封言辞恳切的密信,声言自己无端受到孙权的责难,害怕性命不保,愿意将鄱阳郡献出以求归顺曹魏,请求曹休派兵到对岸的皖城接应。为了使这出大戏更加逼真,孙权开始不断派出使者前往鄱阳郡,追查周鲂在军政方面的种种过失,周鲂便剪光了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打扮成一副罪人的模样,到鄱阳郡城门处向孙权谢罪。

周鲂卖力的表演最终让曹休信以为真,在他看来,不战而得到鄱阳郡,就等于在长江南岸锲入一枚钉子,可以将吴国荆、扬二州的联系拦腰斩断,这个风险值得一冒。在征得了魏明帝的同意后,曹休率领十万大军南下,进入了吴军预定的战场。为了以防万一,魏明帝又命建威将军、豫州刺史贾逵向东关进军,司马懿向江陵进军,以保障曹休的侧翼安全。

曹休如期而至,孙权方面也做好了相应的部署,他以陆逊为主帅,大将朱桓和全琮为左、右都督,各率三万人向石亭方向秘密开进迎击曹军。石亭在今安徽潜山县东北,西依大别山脉,南临长江北靠巢湖,地势复杂险厄进易退难,是用兵的绝佳地方。吴军的动向让曹休意识到自己中了诱敌之计,但他自恃兵强马壮,决定将计就计,与吴军进行一次正面硬杠。

魏、吴于石亭,皖城、挂车、夹石等发生大战!

石亭之战是阴谋与阳谋完美结合的典范战例,此战使魏国方面的实力蒙受了巨大损失,直接阵亡和被俘的士兵达了一万余人,甲仗兵器马匹粮草损失不计其数,士气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主将曹休也羞愧染病而亡。曹休之死让曹魏宗室的力量大减,不得不在军政上开始依赖外姓大臣,间接导致了司马氏的崛起,为魏晋嬗代埋下了伏笔。石亭之战还导致了魏国战略的调整,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对吴采取守势,再也没能对吴国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吴国则反客为主,由防御转为进攻,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更为重要的是石亭战后,孙权在国内的威望达到了巅峰,借势登基称帝,在法理上明确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见汉、魏停战后,吴、魏两家亦是默契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