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四岁的皇帝

大清的故事 云海瑞 2191 字 11天前

第23章 四岁的皇帝

同治十三年,整个大清的皇宫仿佛被一层沉重而压抑的阴霾所笼罩。那股沉闷的气息,如同一团无法驱散的浓雾,悄然弥漫于每一个角落。

同治皇帝自亲政以来,其政绩寥寥无几,甚至屈指可数。这位年轻的君主,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地闪耀之后便迅速消逝。仅仅亲政一年的时间,他便如同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与这个世界仓促告别。

就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的那个寒冷冬日,皇上静静地躺在养心殿内。他轻轻地合上双眼,从此再也没有睁开,永远地卸下了肩上的重担,结束了他年仅 19 岁的生命历程。

朝廷为他定下了庙号——穆宗,谥号则称为毅皇帝。然而,这些称号对于已经离去的同治帝而言,或许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追思和缅怀,并不能改变他在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身影以及那令人惋惜的短暂统治。

这一死,对于大清而言,犹如一道惊天动地的闪电划破长空,带来的震撼和影响堪称晴天霹雳!为何会如此呢?原因就在于同治皇帝直至 17 岁方才成婚,但令人诧异的是,婚后整整两年时间里,竟然没有诞下哪怕一个子嗣。要知道,这位同治皇帝可是咸丰皇帝膝下唯一的血脉啊!如今他突然离世且后继无人,这意味着文宗这一脉就此断绝了传承香火。

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然而此时此刻,就算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再有能耐,她也不可能自己穿上那件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袍登基称帝呀!于是乎,当务之急便是要尽快寻觅到一位合适的人选来接替皇位,以确保国家政权得以稳定延续下去。

同治皇帝刚刚结束一天繁忙的政务处理,离开朝堂不过才两个时辰而已,养心殿西暖阁内却已经紧锣密鼓地召开起一场紧急会议来。这场会议的氛围异常凝重压抑,仿佛有一层看不见的乌云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走进西暖阁,只见两宫太后端坐在上首位置,面色严肃,不苟言笑;而下方则依次坐着诸位王爷和朝廷重臣,他们一个个也是神情紧绷,板着面孔,那模样活脱脱像是要去参加一场重大的丧事一般。整个房间里静悄悄的,连根针掉在地上恐怕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随着为首的大臣轻咳一声,会议正式拉开帷幕。紧接着便有人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拱手向两宫太后进言道:“启禀太后娘娘,国不可一日无君呐!依微臣之见,应当尽快为国家寻觅一位合适的‘接班人’,以保我大清江山社稷永固。”此语一出,在场众人纷纷颔首表示赞同。

这时,又有一人站出来补充道:“微臣以为,溥字辈中有两位王子颇为出众,皆是根正苗红的皇族血脉。若能从中择一立为新君,必可使皇位传承顺利成章,也能让天下臣民安心啊!”他一边说着,一边用目光扫视着在座的各位,似乎想要从大家的表情中捕捉到一丝支持的迹象。

话说这事儿一出,众人皆惊。谁也没想到,首先站出来表示强烈反对的竟然会是同治皇帝的五叔——那位平日里嗜酒如命的敦亲王奕琮!只见他满脸通红,脚步踉跄地冲到前面,一边摇晃着那颗硕大的脑袋,一边扯着嗓子高声叫嚷道:“不行不行,绝对不行!那溥字辈的娃娃们年纪尚幼,乳臭未干的,哪里懂得什么治国理政之道?又怎能担当得起如此重大的责任呢?”

这一番话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朝堂之上炸开了锅。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应对。而此时的慈禧太后则心中暗喜,她巴不得有人站出来唱反调,这样自己便可以顺势而为了。于是,她连忙附和道:“是啊是啊,诸位爱卿想想看,那溥字辈的孩子们一个个都还是稚嫩得很呐,就如同刚从土里冒出来的小葱一般,弱不禁风的模样。让他们来扛起我大清的万里河山,岂不是痴人说梦吗?”说着,她还用眼角余光偷偷瞥了一眼奕琮,两人心领神会地交换了一下眼色。

实际上呀,要说这慈禧太后心里头打的那些小算盘可真是不少!尤其是在立嗣这件大事儿上,她心中的那点小心思可谓是人尽皆知。要知道,如果真的立了溥字辈的人为新帝,那么她这个原本高高在上、威风凛凛的皇帝生母,可就要瞬间降格成为皇上的奶奶啦!如此一来,她一直以来所倚仗的垂帘听政之名义,岂不是就荡然无存了吗?对于像慈禧这样一个对权力有着极度渴望和强烈追求的女人来说,要她轻而易举地舍弃掉手中紧握的大权,简直比登天还难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