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训政

大清的故事 云海瑞 1921 字 11天前

第37章 训政

在那个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大清王朝宛如一艘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的破旧船只,随时都有可能被汹涌澎湃的海浪所吞噬。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们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光绪皇帝,历经岁月的磨砺与成长,终于迎来了他亲自执掌朝政的重要时刻。

遥想当年,当两宫太后决定拥立年幼的载湉登上皇位,并再次实行垂帘听政之时,她们将此举描绘得堂而皇之、无懈可击。声称这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目的仅仅是为了稳定朝廷大局,确保年幼的小皇帝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专心学习治国之道,待其学有所成之日,便是她们归还政权、让位于光绪之时。

且说这光绪十二年,即公元 1886 年,岁月悠悠,时光荏苒。我们的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啊,彼时他的年龄按照虚岁来算已然有十六之数了!要知道放在如今这个时代呀,通常都是等到年满十八周岁的时候方才会举行一场盛大的成人礼呢,但那个年代可不一般呐!在宫廷之中,十六岁的虚龄便被视为长大成人的标志了。从这一刻起,这位年轻的皇帝就必须肩负起身为一国之君的重任,开始亲自批阅那堆积如山的奏折。

六月初十这一天,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整个紫禁城都被笼罩在一片金灿灿的光芒之中。就在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里,一道来自慈禧太后的懿旨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打破了宫廷的宁静。

只见慈禧太后端坐在凤椅之上,她那雍容华贵的身姿散发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威严。她微微抬起头,目光扫视着下方的众人,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那姿态仿佛真如传说中的母仪天下一般,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只听她缓缓开口说道:“诸位爱卿,尤其是钦天监的各位同仁们,哀家今日有一事相托。你们务必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睁大你们的眼睛,仔细挑选一个最为吉利的黄道吉日。待到来年之时,咱们便要为皇上举办一场隆重至极的亲政典礼,好让他能够正式走上皇位,接管这大清江山的重任!”

此言一出,朝堂上下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之声。许多大臣们纷纷面露喜色,暗自称赞慈禧太后此举的大度与英明。毕竟,让年轻的光绪皇帝早日亲政,似乎意味着朝廷即将迎来新的气象和变革。

然而,又有谁能真正洞悉慈禧太后内心深处的想法呢?别看她表面上说得如此冠冕堂皇、义正言辞,但实际上,她心中的如意算盘早已打得噼里啪啦作响,其算计之深甚至超过了那密密麻麻的算盘珠子。而她心底隐藏的那些小心思啊,更是多得如同那九曲十八弯的羊肠小道一般,令人难以捉摸。

就在懿旨刚刚宣布出去后的短短五天时间里,醇亲王奕譞便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他匆匆忙忙地上奏说道:“太后娘娘啊,微臣已经与诸位王公大臣们仔细商议过了当前的局势。如今时局动荡不安,外有那群如狼似虎、对我国土虎视眈眈的洋鬼子;内又有诸多潜藏于暗处、蠢蠢欲动的势力。在此等危急时刻,咱们大清朝实在需要您再次出山,继续训政以稳定朝纲呐!”

那么这所谓的训政究竟该如何施行呢?只见奕譞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向太后阐述起来:“太后娘娘,依臣之见,日后凡遇国家大事,均应依照旧日的规矩行事。首先需由您降下懿旨,表明对此事的态度和看法,随后再将此事呈至皇帝御前奏闻。待皇帝阅览之后,再给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如此一来,我们便能共同商讨出最为妥善合适的决策办法啦。”

有些人对此感到十分困惑和不解:“奕譞明明就是光绪帝的亲生父亲呀,为何却不肯站出来替自己的儿子发声呢?难道他真的不配被称为亲爹吗?”哈哈,若这么想可就大错特错啦!要知道,这宫廷之中、皇家之事,又岂能像寻常百姓家那般单纯直接呢?且听我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