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虽然听上去他直接深入了乌桓腹地似乎很危险的样子,可他有火药桶,也不需要太过注意乌桓人的死活,只要别真的把人全给杀了就行,可李不厌他们就算手中有火药桶都束手束脚,要小心不要伤害到被奴役的大汉百姓。
但他们唯一的机会就是从海上登陆趁薄奚氏不注意偷袭的时候,之后薄奚氏很可能会驱赶平民百姓来对付他们,所以李不厌他们应该会很难。
若是能够让其他乌桓氏族将目光放在薄奚氏身上,甚至去攻打薄奚氏,那么李不厌他们的压力应该能够减轻很多。
反正乌桓内讧的话,薄奚氏就算驱赶大汉百姓也没用,对方可不会因为不想伤害自己人而留手。
李息点点头:“找个机灵一点的乌桓人让他通风报信去吧。”
李息手下的一名校尉有些担忧说道:“若是如此,火药桶的事情怕是瞒不住的,让乌桓提前得知消息……会不会不太好?”
副将敲了那个校尉的脑壳一下:“瓜娃子!现在你晓得火药桶了,你有得办法莫?”
校尉揉了揉头想了想,好像……还真的没办法,这个要怎么抵抗?再结实坚硬的城墙好像都抵不过火药桶的威力,尤其是城墙,现在的城墙一般都是木制,不过只要不是金属制成似乎都没有什么大用。
实际上如果刘谈在的话会告诉校尉,以现在金属冶炼的本事,就算是金属制成的大门都不一定抗得过火药桶,无非就是剂量大一些罢了。
李息派人将谣言传了出去,然后给刘谈写了捷报,顺便将这次的作战报告写了一下。
说实话,写捷报的时候他一点也不发愁,这东西基本上是有一定格式的,反正就是先写我们赢了,然后再吹一下大汉士兵作战神勇,他作为将领指挥得力,然后再报上去伤亡和俘虏,这就齐活。
唯一让他为难的大概也就是这个捷报看上去比较像是假的,因为他们有伤无亡,这在战争之中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不过这还算好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写的是作战报告,感觉总结来总结去就一句话:发射了火药桶,炸开了对方城门,没了。
最后李息干脆当做给刘谈叙述整个作战过程的信一样写的详细了一些。
刘谈在接到这封信的时候正在担忧,李不厌那边还没有消息,李息这边还没消息,就算燕国这边开始建各种作坊都不能让他开心。
这些作坊除了一部分是蒸馏酒精的以外,剩下的都是将来用来加工豆制品的。
去年种的那些小麦和水稻都是依靠着温室才顽强活下来的,刘谈直接让他们一点点降低温室的温度,能够活下来的植株的种子保留,然后一代代培养下来,争取早日产出适应北境国环境的水稻和小麦。
不得不说,那些植株连北境国的气候都不能适应,那更不能适应燕国这边的气候了。
黄米和小米在这边长的也一般,倒是大豆长得不错,这一片土地都很适合种植大豆,他就打算让百姓们改种大豆。
顺便在燕国推广一下豆油,而且北境国出产的豆油产量已经有些跟不上了。
作坊多少倒是不重要,重要的是大豆产量不够,北境国一地供应一整个大汉也太难了一些。
以前能供应上主要是因为豆油只在一些比较主要的城市推广开来,比如说长安啦或者各个诸侯国的都城啦。
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从这些城市辐射到了周边的城镇,让豆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尤其是一到冬天,人们需要更多的脂肪来对抗寒冷,对于油脂类的东西需求就更大,搞得刘谈之前就一直在发愁,他已经尽量在别的地方收购大豆,但是为了不扰乱粮价,收购的价格一直不是很高。
之前他一直疑惑燕国这边为什么不种植大豆,他让人收购大豆的时候燕国这边提供的一直都很少,虽然价格不高,但比起这些百姓种田得到的粮食,总是更好一些,毕竟收成好,价格也不低,相对就会好很多。
等他到了燕国之后发现还真不是这边百姓的问题,而是朝廷压根就没宣传过。
刘谈深深怀疑刘旦是不是为了跟他较劲才这么搞,要不然何必放着钱不要,他将所有的大豆收上来高价转卖给他也好,让老百姓自己卖了之后他收税也好,总比之前的钱要多很多。
不管怎么说,现在总算是有机会了,先让燕国的百姓种大豆,水稻和小麦再说。
一边想着这些一边担心战争,李息的信多少让他平复了一下心里的焦躁。
他先是打开了捷报,在看了一下伤亡之后就知道李息肯定是用了火药桶,那么这个结果也很正常。
不过对于李息说的捷报要不要送长安的问题,他想了想,还是送吧,虽然接下来等李息习惯了火药桶的威力能够推的更快,捷报也会更加频繁,但一起送过去就开心一次,一波一波的开心,等打下王城之后会更加开心,能够维持很久。
刘谈果断让人将捷报送往了长安,但怕长安那些人不相信打仗会没有伤亡,于是特地写了一封奏疏,然后让之前那些去过岭南的人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