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探索最后一天,众人驱车前往一家名叫camelbellstudio音乐工作室。一路上依然风景如画,晴空万里,嘉宾们兴致都不错,尤其是陈家烜和陆寻声,他们对这家工作室早有耳闻,今天有机会亲自过去更是开心。
工作室创始人名叫徐万野,圈里有美名“大漠诗人”。他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去新疆玩,去了就再也不想走,流连忘返之际,索性在这里扎根。
独立音乐人很难做,徐万野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才华积淀之下,机缘巧合得到了一部大火的纪录片的配乐之职。那首主题曲就是以驼铃声开篇,苍凉与壮阔之感迎面而来,徐万野一战成名,以“驼铃”为幸运符号,成立了camelbellstudio。
徐万野的工作室在镇子边缘,录音创作需要现代化设备,但更多时候他喜欢在大自然里写歌,开车跑上几十公里是常事。工作室也有一些本地音乐人,在这里生活这么多年,徐万野还认识了不少不知名的民间艺术家。
节目组带着嘉宾先到了工作室,叶美琳笑道:“这次不用我介绍。”
徐万野笑起来带着眼角的皱纹微微晃动,主动走过来握手:“我早就盼着和两位见面了。”
李回舟一早还有些担心,陈家烜毕竟火了这么多年,陆寻声却不是,如果徐万野不太了解在国内乐坛只是初出茅庐的陆寻声,会不会有些尴尬。
果然是多虑了,李回舟暗想。陆寻声实力摆在这儿,很多时候实力和名气并不成正比,而真正有眼光的人不会以所谓数据去衡量一个人的创作。
人常说见字如面,阅文如面,听歌也是如此,原创作品渗透着整个人的气质和审美,愿不愿意结交这个人,听一首歌便知。
徐万野和其他嘉宾也打了招呼,按照节目安排,他要带着大家看看新疆特色乐器。
“徐老师最早是学吉他出身,”叶美琳说,“但在新疆这么多年,民族乐器也几乎是样样精通了。”
徐万野谦虚地笑了下,比起音乐里的狂狼,他个人显得更内敛一些。
“这一排乐器依次是弹布尔、都塔尔、胡西塔尔、萨塔尔和艾捷克,”徐万野给嘉宾们介绍道,“这个叫低音热瓦普,尽头的最好认,是手鼓,也叫达卜。”
陆寻声看得很仔细,对于音乐人而言,民族乐器也是相当小众的领域。
沈黎小声说:“这几个长得好像啊。“
“外观乍一看是有些像,”徐万野笑道,“但它们的弦数、弹拨手法都有些区别,等会儿可以试试,音色差异也蛮大的。”
陈家烜已经跃跃欲试了,仿佛淘金人看到了金矿。徐万野说:“这些都可以拿。”
陈家烜得了话也不客气,拿起五弦弹布尔拨了几下,徐万野性格也干脆,拿起另一把琴,先走了一段音阶。
乐理都是相通的,陈家烜学得很快,其他几个人也挑了琴,抱在怀里摩挲。
罗子威比了个大拇指说:“我就不了,我拿个鼓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