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归一 第一百一十五回 伤国难虎...

一统三国 司马 2695 字 2022-09-16

博热泪盈眶,长叹谓曹睿曰:“中原之地,多慷慨忠义豪杰俊逸之才,惜乎公不能善用之,若能用,吾父子安能入此城也!”转谓方瑜曰:“天下至难得者,人心也。此吾所以得天下,魏所以失天下也,汝宜深体查之。”瑜诺之,而曹睿喟然有惭色。

博命传旨,收许褚父子并其部下骸骨厚葬之,以彰其忠,牌位送回江东四王庙配享香火;迁曹氏宗族于邺城,厚给金帛田产;新旧文官武将并魏国降人,皆有封赏,独曹训、曹则、曹彦、曹皑弟兄四人卖主求荣,性行荒悖无耻,命斩与市曹。四贼伏法之日,满城欢声,官民皆称颂方博不止。

博既受魏降,乃命修缮长安宫室,迁都长安,整饬天下政务,犒奖功臣并其子嗣。越明年,方博传旨晓谕天下,禅帝位于太子方瑜,自为太上皇,潜心修仙,不日当飞升异界;群臣争谏之,博不应。不半载,有七色豪光自天而降,太上皇博并皇后李巧当众飞升,簌然不见,空中火光煊天,有香风萦绕,又有奇装异服之仙人至,接引太上皇与皇后升天,如黄帝轩辕故事。百官震异,疑在梦中,皆以太上皇身世离奇,英雄超群,乃天降神圣入世,皇上方瑜必乃真命之主,于是人心日固,不过数年,天下大治。

话说桓、灵失政,黄巾之乱至今,凡六十年整。小子司马,以英雄方子渊一段传奇,敷衍成此一篇《一统三国》,诚不足状大英雄气概之万一也,实为供读者诸君临风展阅,偶博一笑耳。祈愿我中华上土,世世代代,英雄辈出;我泱泱华夏,千秋万代,繁盛统一!

(全书完!)

后记 是结束更是开始

我终于写完了《一统三国》的最后一个字。

回头看看这条三国之路,坎坎坷坷竟走了一年多。回想起来,竟还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若不是你们,最最尊敬和可爱的读者朋友们,若不是你们的支持、鼓励、肯定和善意的批评,我想我是不可能走到今天,走完这条三国之路的。把最热烈的由衷感谢献给你们!

两点问题,做一下简要的说明。

(关于一统粗略的写作思路)

关于这本书。传国玉玺是一个引子,只是铺陈故事的一种手法,其实写得表达的是我对历史的价值判断,也就是王者之道,也就是人心。我认为在争战双方对生产力掌控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得到人心,特别是基层民众意志的一方必然获胜,整本书都是围绕这个来写得。十年对峙之后,方博的迅速击溃魏国而统一,看似轻松偶然,其实是必然。方博控制住了上中下各层次人民、士子的心,而曹魏失去了人心,所以一得一失,可见一两场战役或者战术打得好无法决定整个天下的大势走向,人心所向,也是权力所向。

(一统的人物塑造——万雄之雄说方博)

方博可能一个完美的近乎不真实的形象。所谓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方博还要加上ise不能惑其心,危难不能动其志,遇挫愈强,爱民如子,宽宏海量,重情好义,品行高洁,雅量高致,智勇双全……反正集天下古今美德于一身。这么写只是一种文学的手法而已,不知有没有人看出来,这本书的其他正面英雄人物全是“部分方博”,比如张飞、赵云、太史慈、孙策、孔明……他们身上都有方博的影子,有他部分的美德,所以由于方博的存在,使他们的人物形象全都活起来了,用方博的一点不真实,塑造所有人物的大真实,这种“小真实换取小真实”的艺术方法,在文学、电影和诗歌这些艺术门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说金庸先生在《碧血剑》中把未出场的袁崇焕写得无比伟大,以此来使黑小子袁承志的形象“活”了起来,用得就是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