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灾区的物价?

美女班的男助教 司马 2733 字 2022-09-16

如果他是震区的商人,地震时他和他的货怎么安然无恙的?如果他不是震区的,那在那么多救灾物资都进不了震区的时候,他和他的货怎么进了震区?

好,即使我们相信,有商贩通过某种渠道进去了,我们姑且不去考虑人性会不会坏到那种程度这个问题――请问,当着那么多救援队的军人,还有饥渴难耐的灾民,他怎么敢明码高价的卖东西?不怕被哄抢?不怕被军警抓?不怕被愤怒的群众围殴?

再有,就算真有这么玄幻的事,那他卖给谁?灾民在逃命之前,预先知道以后会用钱,把卡里的钱都提出来带在身上了?

面对一群那样的灾民,他卖给谁?

所以事实不是我们一些年轻朋友想象的那样的。

事实是怎样的?是二级媒体撒谎吗?

不会的,那不是他们的工作风格――王二在李寡妇家过夜这件事肯定是真的,这叫报导事实而隐瞒事实的一部分。

灾区的桶装水卖50块,这事肯定是真的――但是被隐瞒的部分是什么?

第一,灾区的概念大了!成都也是灾区,汶川映秀也是灾区,是你们读者自己要往重灾区、震区去想,责任可不在我!

在成都,地震第二天连股票交易所都开了;在震区外围的许多城市,九成以上的房屋都好好的,市民生活也还在继续。

别说是成都了――我的一位朋友,在现场以医疗志愿者身份参加救援的起点作者名医大大发回消息说,在震区外围的许多损失不大的县城,老百姓已经可以正常买菜煮饭过日子,而他还可以买到一块五一根的雪糕来解馋!

所以不是受灾的汶川映秀这些地方涨价,是震区周边范围涨价了,这里头文章可就大了去了。

因为这几天铺天盖地的都是震区最中央的报导,所以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于是王八蛋们就有了搬弄翻云覆雨手的机会――摸棱两可的遣词用句,诱导大家往他们希望的方向去臆测。

第二点被模糊的,是一桶水50块这个概念。50块到底贵不贵,算不是失控性的涨价,在不在政府“强有力的指挥”控制下?

这里说的一桶水,可不是450毫升包装的矿泉水,而是家用饮水机上用的那种必须一个壮年男子才能换上去的桶装纯净水!这种水平时超市打折的时候也要十几块的。

在如此大灾之年,在震区外围的城市里,一桶原来卖十几二十块的纯净水,现在卖50元,这叫涨价?这是黑心的商人干的?

稍微有点经济常识的朋友可以推算一下,给你一个亿,三天之内把一个城市所有的猪肉买回来给全国人民包饺子――你看最后这地方猪肉会不会卖100块一斤!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政府要调拨采买如此大量物资的物资,无偿发放给灾民;周边灾区的相关物资,怎么可能不涨价?

如果说涨价就是商贩黑了心,那这几年全国的猪肉贩子都该抓起来判刑了!

区域性特定商品短缺引起的供不应求导致的通胀,在这样的特定时期上升四到五倍的价格,公正的说,这必然是在政府调控范围内的涨幅――政府总不能派军警到成都、重庆的个体商人货仓里抢明火吧?

虽然我们不能亲眼直击政府的物资采购官员,是如何指示、或者叫协商当地的商人在依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适当的涨一点价的,但是我们的经济常识可以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

想想看,灾区需要的不是一桶两桶水,那么多的物资,总不能全靠好心人捐赠吧?政府向灾民,可以无偿发放;可是这么多东西政府采买的官员要是向商人白拿,那人家就得家破人亡了。

任何救灾的物资调拨,当地采买都是最大的一块;新闻里报导的从全国各地运来的东西,是挺鼓舞人心的,但是杯水车薪而且还远水不解近渴;千山万水的运来,社会成本比物资的实际价值都昂贵。

那既然是采买,那就有交易,这就有个成本的问题。平时可能一家超市一季度才进五十桶水,一货车就运来;现在政府求你了,帮帮灾区的同胞,指标下给你,三天我要五百桶水――商人都有自己的进货拿货渠道,而这些渠道为了抓紧救灾,就要赶工生产;赶工就要给工人加班费,送货就要加大运输成本;原本消毒一桶水用五块钱一升的药剂,现在为了快就要用五十块的……

这些要不要成本?要不要钱?

一桶卖五十块,贵吗?

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是,钱多物资少,有钱买不到东西,买到了却运不进去。

我们假设一下,全灾区的商人、工厂产家都不过了,平价卖,会发生什么情况?

以往各国的重大灾难的范例已经告诉我们了。

【大灾之年如果用行政手段力压物价不涨,其结果是大量物资向没有迫切需要的群体产生配置倾斜】!

这两天大家想必看到了,有报导贴出了图片,说某人囤积大量矿泉水准备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