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帝登基以来最恨的两个人,莫过于建威大将军与宋瑾瑜。
一个在孝帝登基后不久,便公然抗旨,指着孝帝的鼻子大骂,不仅叛出燕国,还割裂燕国的土地,硬生生的从孝帝手中抢走幽州。
让孝帝成为登基便失去国土的帝王,至今仍旧在许多老臣和世家面前抬不起头。
一个在孝帝正要举全国之力,平定建威大将军的谋反时,突然举族在孝帝的眼皮子底下,从洛阳跑去咸阳投奔建威大将军。
正是因为宋氏的举动,原本已经打算支持孝帝围剿建威大将军的诸多世家,忽然变得态度暧昧,只是口头上愿意支持孝帝,写上几篇辞藻华丽的檄文。
只要让这些世家真正出钱出力,他们就会找出无数借口推脱。
直到现在,孝帝仍旧坚定的认为,他没有庆帝在朝臣中的威严重,无法做到让朝臣令行禁止,都是建威大将军与宋瑾瑜这两个叛臣的错。
所以在建威大将军刚称帝的时候,虽然燕国与赵国一样,都无法再承受连年战争带来的巨大损耗,孝帝仍旧力排众议,每年都要往赵燕边境增兵。
直到在曾镇惨败后,燕国才彻底沉寂下去。
赵国却又是在三不管地带建立奇货城疯狂圈钱,又是拿下卫国,将其变成卫郡,连带着楚国也上赶着与赵国达成联盟,双梁接连派出世子去与赵国示好……
燕国开始在与赵国的对峙中处于绝对的下风。
或者说燕国早就不能再为赵国带来威胁,赵国给燕国带来的威胁却越来越大。
无论是现实,还是朝堂上老臣们的意见,都让孝帝不得不打落牙齿含血吞,硬生生的忍下对建威大将军和宋瑾瑜的憎恨,主动去对赵国示好。
孝帝内心深处对建威大将军和宋瑾瑜的憎恨却半点都没减少,甚至因为迫于现实不得不收敛,导致孝帝心中的憎恨越来越浓烈。
怀抱着这种心思的孝帝,怎么可能看赵国太子和宋佩瑜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