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高宗赵构对于类似于青龙帮的民众组织甚无好感,因此当时也未细查,见诸位大臣联名上疏,也就直接命刘光世起兵讨伐。

本来高宗赵构也认为此事告一段落,岂料三日前赵构收到了一份上疏,方才不得不重新重视起来。

上疏者正是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岳飞。

其实在不久以前,高宗赵构也收到过一份来至于瑞昌县县令张式的上疏,信中澄明缘由,事因朱文强抢民女而起,大错不在罗腾飞,但因张式官微言轻,赵构不予理会。

然岳飞此刻以是南宋知名大将,战功卓越,而且即将成为克服襄汉的主力军,其话其言却不得不慎重考虑。

犹豫了三日,赵构终于拿定主意,将此事公开出来。

高宗赵构将岳飞的上疏交给了身旁的宦官,示意宦官传阅下去。

朱胜非见岳飞奏章所言,额上登时冷汗直流:岳飞的奏章中不但写清了事实,而且还陈述了厉害的关键。尤其是江南西路战火一起,朝廷克复襄汉的计划将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这克复襄汉是由岳飞率先提出的一套对敌方针。因为岳飞得到确切的消息伪齐的李成、许约不断派遣使者,前往洞庭湖,联络在当地割据的杨么叛军,策划南北夹攻。伪齐军和杨么军打算水陆并进,顺江东下,于浙中会合,消灭赵宋政权。

因此,岳飞上疏觉得应该先下手为强,吹起反攻的号角,先定襄汉,再平杨幺。只有在麦收前,先发制人,击破伪齐李成军,克复襄汉,才能粉碎“二寇”南北夹攻的计划。

这一提议登时得到了宰相朱胜非,副相赵鼎的大力支持。

高宗赵构君臣为了襄汉的战事也多次进行详细的商讨。

最后朱胜非一言定论:“襄阳上流,襟带吴、蜀。我若得之,则进可以蹙贼,退可以保境。今陷于寇,所当先取。”

赵构也明白襄汉的得失已关系到自己小朝廷的安危存亡。屡经争议之后,宋帝赵构决定由岳飞出师襄汉,刘光世派兵增援,王燮箝制洞庭湖的杨么军。

甚至还告诉岳飞,只要他能够克复襄汉,即授予他节度使的头衔。

须知,当时岳飞虚龄三十二,真实的年岁也就是三十出头而已,即便是大宋立国皇帝赵匡胤当年也没有岳飞这般荣耀,在三十出头官拜节度使。

可见对于克复襄汉这一战,朝廷是多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