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人果然是信义之人,向来久闻大名,这一次真的见识到了。”
“怪不得京师和记的人和我们打包票,怎么样也不会赔,和记真是说话算话,日后和记说的话,别人不信,我信。”
胖大商人转过脸来,对着那官员道:“这位大人必定是张大人身边的贵人,才能这样有担当有决断!”
官员一楞,仰头大笑道:“我就是外贸司回易局的副局正,距离张大人身边的贵人差了七八层呢,老兄过奖,实在是太过奖了。”
原来这官只是一个中层官员,几个永平商人一征,又有些担忧起来。
到了傍晚时分,他们的担忧彻底被解决了。
几个吏员带着一小队镇抚兵过来,提走货物,交割了现银。
和记内部,包括青城到买卖城全部用和记银元了,方便,省事,不用铰来铰去的麻烦,银子成色也是固定的,不用考虑成色问题。
但银元办法拿出去用,虽然在大同和张家口也有很多人在用银元,这种事官府不会较真,大明在这方面的管制相当的稀松。
比如银号就是私人兑换银子的,民间还能铸私钱,钱庄就专干这买卖。
但大量的银元流通还是很犯忌讳的,特别是京师,永平距离山海关和京师都近,在这些地方大量出现银元,只要朝廷上下不是一群猪都会知道发生了什么。
虽然和记上下对大明朝廷的反应和效率都是万分鄙视的态度,但能少一点麻烦还是少一点。和记已经够树大招风了。
和记很贴心,虽然用银元能省不少,还是给这些永平府的商人们足够的现银,都是五十两一锭的官锭,银霜雪白。
“唉,服了,真服了。”
高胖身材的永平商人跑进跑出,看着人们搬银子,其实他也是大商人,也不是没见过这么一点钱,但这一次不同,这银子比白捡的还容易,给人的感觉真的是喜出望外。
胖大商人容易出汗,屋子里又有和记的暖炉,气温很高,他额角全是汗,一时找不到毛巾,就用衣袍角擦拭,真的是满头大汗。
屋子里所有人都露出满意的笑容。
吴姓商人想了想,取了一银大银,对一直跟在身边的赵贵道:“老赵,这是应承你的,也沾沾喜气。”
赵贵接了银子,惊喜交加之下就要下跪道谢。
“不必,不必。”吴姓商人搀住他,笑道:“咱们一群买卖人,不兴这个礼数。再说一会长随们都有,人人都跪也不成话,咱们成什么了。”
“就是。”身材高胖的商人大笑道:“你要跪谢,干脆就谢和记的张大人吧。”
“张大人是要谢的,简直是再生父母。”赵贵的话说的诚心正意,一群商人没听出什么不对来,只以为这个朴实的长随不怎么会表达谢意,当下各人说笑了一阵,叫进所有的跟班来,一人赏了一锭大银,然后便开始计较起来回家的事来。
翌日天明时分,商人们订好了长途包车,两辆大车已经在城门附近等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