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二人在酒肆吃罢晚饭,褚遂良急匆匆去找几名学友聚会去了,褚亮则拎着一只竹笼食盒,食盒里装着多余的饭菜,褚亮很节俭,花了三吊钱吃了一顿饭,剩下了饭菜当然要打包带走。
他慢慢悠悠走到了南城门前,老远便看见南城门左边的一根木杆上果然挑着几十个木笼,木笼里放着人头,男女老幼都有,墙上贴着大幅的告示,告示并不是新贴,大概已有十天左右,内容就和伙计说的一样,离石郡骆氏,私铸官钱,以劣充好,按大隋律抄斩全家凡五十二口,以儆世人。
褚亮点了点头,柔以济贫济弱,扶助孤老,严以雷厉风行,杀一儆百,果然是刚柔相济,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一味宽柔,只会使民心浮躁,官无威严;一味严厉,则会使民怨沸腾,官民对立,北隋朝廷这一点做得很好。
这时,褚亮发现城门右面有一只黑色的大铁箱子,旁边还站着两名士兵,他有些好奇,便快步走了过去,走到铁箱子前这才发现是一个大信箱,开面开口可以投书,箱子正面写着‘御史台匦”他有些不理解,想问两名士兵,可两名士兵却像泥塑一样,根本不理睬他。
身后忽然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这是御史台搜集民情的箱子,其实就是告官箱。”
褚亮一回头,发现身后站着一名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官员,看他的鱼牌也就八品左右。估计是负责这个‘御史台匦’的官员。
褚亮放下食盒,拱拱手笑问道:“请问....这可是民众伸冤告官之处?”
官员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含蓄得说道:“其实也不止是民众伸冤告官,官员也可以互相告........”
褚亮恍然大悟,民可告官,官也可告官,其实民告官不可怕。可怕的是官告官,一般都会证据确凿,内容详实。一告一个准,而且又不会撕破脸皮,这倒是个治吏的狠办法。至于御史台弹不弹劾,则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明白了,多谢!”
褚亮点了点头,转身向归隋馆而去,他走上台阶,一名官员迎了出来,上下打量他一眼笑问:“这位先生可是隋朝旧官?”
褚亮苦笑一声道:“我做过陈朝的官,做过隋朝的官,还做过西秦的官,现在我想再做北隋的官。不知伱们是否需要我这种四朝元老?”
.........
万众瞩目的北隋科举终于在士子们的一片欢呼声中结束了,接下来几天时间里,士子们则在在太原城附近游山玩水,或喝酒聚会畅谈天下事,或以文会友。写诗斗酸,年轻的或年老的士子们都在尽情享受这一生中也难得一遇的科举节,而在国子学封闭的阅卷大堂内,由一百多名从裴学、王学以及国子学调来的博士们正紧张地批阅堆积如山的考卷。
主考官是李纲,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虽然依旧固执地不肯担任北隋的职官,但他却没有拒绝杨元庆请他担任主考官的建议。他很乐意选拔人才,教育后辈。
主考官的职责并不是参与评卷,而是在于保证评卷公平,并在最后审定二百名录取者的资格,不能容许鱼目混珠和徇私舞弊之事出现,另外,一些有争议的文章也是由主考官一锤定音。
两万余份考卷分为三级筛选,先是集中考评策论,策论过关者才能进入下一轮,下一轮是诗,看格式、韵律、诗意境界,三者皆上佳者则可进入第三轮,通过贴经最后选出三千名初步合格者,再从三千人中综合选择最佳的一百七十人。
只有一百七十人是通过考试来公平录取,还有三十个名额是需要由杨元庆来决定,他根据需要将这三十个名额分配给各大名门世家。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尽管士子们打出了‘不要门阀,要公平’的口号,甚至很多名门世家子弟也一样参加这种诉求公平的游行,但杨元庆还是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将来盛世天下或许可以做到真正的公平,但乱世中他做不到,他需要通过科举的方式将河北各大名门世家拉拢到他身边来,这对于将来占领河北后迅速稳定政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甚至在他发动河北战役时就会凸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