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面有菜色,虚弱不堪,衣不蔽体。
原来是一群难民,先前没看到,却是被圩墙挡住。
这群人似乎早到圩子外面,也看到了内中的袅袅炊烟。
但别的方向没有吊桥入口,虽外间有倒塌的圩墙可以进入,但同样心下警惕犹豫,正争论要不要派个人先进去探探,猛然看到杨河几人,一样大吃一惊。
这些人顿时露出戒备的神情,妇女小孩更个个躲到男人身后去。
双方都在戒备,随着渐渐接近,那方看到这边似有一个读书人,还有两个孩童,不类坏人,稍稍放心些。
杨河同样心下稍安,听他们口音类似,可能是同一个里甲逃荒的百姓,而且内中还妇女小孩居多,个个有气无力,虚弱非常。
他还在内中看到一个读书人样子的人,四五十岁,头发花白,戴着懒收巾,穿着满是补丁的长袍,一脸的皱纹,神情沧桑之极。又有一个戴着瓦楞帽,神情中有几分官府中人的味道。
几个满脸尘土的孩童躲躲闪闪的躲在他们身后。
看这群人有数十个之多,男丁也有十几人,都提着木棍,杨河心下警惕,也没有兴趣和这些人多说话。
他目光在懒收巾与瓦楞帽身上转了转,说道:“大臣,我们进去。”
杨大臣手持铜棍,对那边狠狠的瞪了一眼,大声应道:“是,少爷。”
他持着铜棍,一马当先向吊桥走去。
那边一阵骚动。
其实看到杨河的样子后,那懒收巾与瓦楞帽已经想过来攀谈,只是看杨河神情冷漠,却是不敢过来。
懒收巾是一个读书人,知道杨河的打扮意味着什么。
那代表一个十七八岁的生员,放眼整个大明,能在这个年纪夺得功名的人也是寥寥无几,懒收巾活到四十多岁,却连一个秀才都没考上,份外知道这份功名的厚重。
而且杨河举手投足中带着一股威严,虽然也有些蓬头垢面,但却掩盖不住那种气度的凌然。
他手持利器,看起来又文武双全,就更让人敬畏。
他的仆童看起来也不是等闲之辈,所以二人想上来说话,却又不敢。
不过见杨河带着两个孩童进去后,一群人都不知觉的跟上。
这个时代读书人往往有主心骨的作用,特别一个书生打扮,还是有功名的读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