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钱立宪,这名字挺大气,也很帅气,这可不是我讲的,是我父亲从小一直对我灌输的,当然我也是这样自豪地去介绍我自己的,直到……
父亲以取了我这个名字而感到无比自豪,以至于我总感觉父母生了只是这三个字,而把我当个多余晾一边。
父亲说我在娘肚里粗造了十一个月,说酿造我时比较匆忙,所以要多待一个月。
出生后就该他精雕细琢了,首先雕琢的就是名字,说取名字就像是阳光给云彩镀金,不管是黑云白云,这金边镀好了,从欣赏角度看,那就是一道美丽的彩霞。
虽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我堂哥叫钱大宪,按父亲的意思,我的名字叫钱小宪。可父亲总讲:一个大男儿志在四方,怎么能有“小”字呢,说太蹩脚,影响前途。
在父亲的脑海里只有三国和水浒,这也是父亲对中华五千年文化构成的全部,他的概念里,这两本书就是历史的全部。
所以父亲总是抱怨爷爷没给他上学,说否则至少是个清华北大,说搞不好留个学世界第一。
父亲最爱三国,他说三国都是英雄人物,可没一个有含“小”字的,所以他的观点就是有“小”字的肯定不是英雄,在他的心中儿子哪能不是英雄!
可关键是三国里名字基本都是两个字的,有个三个字的也基本是公孙、司马、夏侯、诸葛、濮阳等复姓,说白了都是单名。
估计是受王莽取消双名而主用单名的制度影响,整个东汉、三国等这近300年间,人的名字几乎全是一个字,似乎都以单名为尊贵。
当然那时人口最多时五千来万,少时才一百多万,信息又不发达,名字似乎也不需要第三个字来区别,多个字就感觉太另类。
就好比父母给我取个钱立宪岩、钱立宪烨、甚至来个五个字钱立宪锃升,是不是挺格格不入。
这样想后也就不再怪父母取这名字了,你说要是他老人家一激动非要取个四字五字的,那我不背一辈子的笑话。
其次水浒,也是父亲的最爱之一,说都是豪杰,都是真男人。
说108将中只有几个不是“好汉”,阮小二、五、七,说含“小”都不成大器。可人家是“阮氏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