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出现一位英武的雄主,在春秋乱世的各个诸侯国的任何一个之中,恐怕都是让士人兴奋的好消息,就仿佛拿破仑从囚禁中脱身后,所有法国兵民群起欢呼一样;然而在宋国则恰恰是个反例。
宋国本来就是投降周朝的微子之后,从来都喜欢和平,不喜欢争霸。当初孔子的祖先公子嘉担任宋国的大司马,辅佐第十五代宋公——宋殇公。殇公、公子嘉与邻国郑国争霸,战乱不休,国人和贵族们不喜欢打仗、争霸,索性把国君和司马一道宰了,扶立新君。
后来宋襄公时期,第十九代宋公又策划着和楚国争夺霸主之位,桓族都劝谏他:“一国不再兴。”桓族都希望国家不要卷入纷争,在列国之间和平做买卖。毕竟是商人之后,人人都喜欢安安静静赚大钱。
但是宋襄公再次让桓族失望了,泓水之战,国君与大量成年精壮都死在泓水边。不仅如此,宋国还要年年给楚王上贡,简直是把底裤都输光了。
在后世,桓族也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路线,等到向氏的向戍执掌社稷,他甚至搞了一次中原的弥兵大会,让晋国楚国两个战狂握手言和,桓族的政治倾向可见一斑。
当然,好战的国君总是不绝如缕的,宋国最终也亡在了好战之君手上。
末代宋君宋康王,不仅称王,甚至悍然违反宋国的惯例,在战国时代吊打各路诸侯,史书记载:“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宋康王引起群雄公愤,最终齐湣王与魏、楚伐宋,遂灭宋而三分其地。
可以说,宋国的桓族和多数国人都喜欢国家承平,对好战的君主敬谢不敏。
公子盻看来,这个公子卬虽然打仗很厉害,但是万一公子卬当上宋公,很可能会用兵四方,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苦难。
此外,一个好战的君主,喜欢重用的臣子也必然是鹰派的战狂,像桓族这样的和平爱好者用菊花想想都明白,会被一脚踢出权力的中心。
公子盻面有忧色,其他几位家主也心有戚戚。公子卬即位既不利于国家,又不利于家族,大家都不肯束手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