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与苏武论”
洪承畴的这个题目出得极为讲究。
李陵和苏武都是汉朝人。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在与匈奴作战的时候,兵败被俘。最后投降了匈奴。太史公就是因为被李陵投降一案的牵扯,才受了腐刑。
从古至今,历代文人对李陵或同情或咒骂,争论不一。
和李陵相对的是,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了十九年却依旧持汉节不降,苏武牧羊的故事千古传唱,几乎是忠贞臣子的代表。
洪承畴出了这样一个题目,自然是把自己比肩成了李陵。同样的兵败被俘投降,同样的被世人所争论。
来粘杆处的人,自然都知道自己的老大是洪承畴,那么如何看待自己的老大洪承畴降清的问题,这便是一个政治考核了。
而这题目难就难在,竟然把李陵和苏武列在一起讨论。要知道苏武可是千古以来无可争议的完人代表。是可以和岳飞、文天祥比肩的民族英雄。
如果答题者认为苏武持节不屈,忠臣不侍二主是好的,那么就是对自家老大洪承畴的高度不认可。既然连自家老大都不认可,又怎么可能收你进入粘杆处呢?
可是如果尊李贬苏,说李陵顺应天命,明大事,懂进退。说苏武不知道王朝兴替,阴阳转换的道理。那就是昧着良心说话了。
即便是大清朝的主流思想,崇尚的也是忠孝礼仪。如果一个人只懂得逢迎拍马,昧着良心说话。连基本的忠君爱国都不懂得,恐怕也得不到上司的待见。
主考的三人看完这题目后,都皱紧了眉头。这题目不要说下面的应答者,即便是主考,也是颇为头疼。
沉默良久,麻科的刘吉光忍不住叹道:“铁锁横江,孙郎良苦”
刘吉光所说的是南宋词人朱敦儒所作的一首词,词中说的是吴国在长江之上横了一条铁链,使得顺流而下的船只既上不来,也下不去,可谓进退都是两难。
朱敦儒写词的时候,以事喻人,用来排解自己心中无可奈何之意。
而刘吉光此时突然念了这么一句,虽然口中说的是孙郎,其实指代的却是他们三个考官。
要知道他们三人最后无论选取与否,也都是要在卷纸上标注批语的。应答者只需要给出一份答卷,可是这三人却要挨个批阅。而且最后这些卷纸都要整理归档,等洪承畴回来之后,还会挨篇的复盘查阅。
所以这题目不但考的是下面的几个队长候选人,等于连着这三科的主官,也要变相的考察了一番。
洪承畴纵横官场数十年不倒,能把崇祯所有的家底败光后,还让一向刻薄寡恩的崇祯皇帝焚表祭奠。在崇祯一朝,可以说绝无仅有的信重了。
如果说洪承畴的统帅力能达到80以上的话,这政治斗争的能力恐怕早已爆表,超过了120。
有道是与人斗其乐无穷,此时洪承畴人还在千里之外,却只用了短短的六个字,便让手下的几名下属大为头疼,可见其用人之狠。
当洪承畴的下属,并不是什么容易的差事。需要时刻提着精神,容不得半点疏忽纰漏。
三个考官相顾无言,只觉得考题颇为棘手,但还是让属下把今日武考之后,连续文考的事情颁布了下去。
众考生听说武考之后马上连着进行文考,也都打了个措手不及,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