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之前谷丰侯便提过,这玻璃本身似乎非常容易碎。

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铜镜,且这时候的匠人靠着后世已经失传的某种工艺,完全可以将铜镜研磨成可以清晰看到使用者五官的样子。

若是有那技艺高超的匠人,甚至可以做到研磨出的铜镜可以让照镜子人纤毫毕现的程度。

比起寻常的玻璃镜子也不差半分。

林阡自然知道这点,所以很清楚怀清的忧虑:“烧制玻璃的原材料只是一些寻常可见的沙石,成本极低,而我说的镜子除了需要用到玻璃外,就只需要用到从你那些丹砂当中提取出的水银,还有一种锡箔纸。”

锡箔纸的制作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虽然战国时期并未出现,但锡箔纸的制作方法并不困难。

而林阡所说的办法就是将锡箔纸贴在玻璃的某一面上,然后倒上水银,水银这种液态金属就会与锡箔纸中的金属锡反应,进而在玻璃的另一面镀上一层可以反光的银色物质。

这种办法其实在后期已经因为制作耗时比其他方法更高,以及反射率不如银镜反射率高等原因而被银镜反应制作出来的银镜,以及铝丝真空汽化之后附着在玻璃板上制作而成的铝镜取代,但在当前条件下,银镜反应与铝丝的真空汽化都很难达成,所以她仍旧选择了这种已经被淘汰的制作方式。

说完,林阡又将锡箔的制作方法告诉了怀清。

怀清听完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种镜子的优点——

价格便宜。

虽然一直说这种制作镜子的方法耗时很久,但那是与其他两种制作玻璃镜子的方法比较出来的,若是与这时候一面铜镜的制作时间相比较,一面玻璃镜子需要花费的时间简直是铜镜的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