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小子,你担心的这些我们早就想过了。”
新治理出的荒地不能赚钱不说,还得投入大批资金和树苗,靠人力改河道引水是个很劳民伤财的事,基于前几年的摸爬滚打,如今自成一套双赢的体系。
国家鼓励,开出的荒地免三年税收,开出的沙漠可是免整整十年的赋税。在此处治沙可以大大减少沙漠入黄河,随着沙漠范围的缩小,本该去年再次决堤的黄河竟然没决堤。
这样政府就更加支持了,要知道修筑堤坝治理黄河的钱远比治沙多的多,何况治沙好了之后还有更多的良田。
除了一开始,官府号召,民间资本的管饭政策,如今的政策越来越好了。
治理好的村子都是荒漠一村,二村,三村……如今已经三十个村子了,大家都集体干活,然后集体分配,按工分兑换东西。
在村里种地算工分,在沙漠种树也算工分,甚至有不少人宁愿种树开河堤也不愿意在家里种田,因为种田工分少。
基本秉承着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每个人都有活儿干。
她准备过个几年,便在最早城村的盖学堂,让大家接受更好的教育,虽然她不是读书的料子,但经常受韩宗泽熏陶一些大道理,也算半个读书人。
她经历的事情多了,手底下雇佣的读书人也很多,她算是发现了,读的书越多,解决问题的法子就越多,当初想到这个办法的人,她越称之为奇才。
不用酷刑就可以让大家都有纪律有组织的参与到治沙的大业当中。
种了一天树,体验身后的沈天赐不想回家,明天还想接着干,沈小棠便去了留给官员办公的宿舍留宿,晚上还和大伙一起吃了荒漠上的伙食。
大家干的是体力活儿,这里的伙食非常实在,大锅饭味道不如小炒菜好吃,但有些菜确是大锅做着好吃,比如各类烩菜之类,量大管饱,还是备受百姓喜爱的。
开荒的人有各地的劳改犯,也有各地少食无衣的乞丐,全国上下都知道,治沙管饱,只要个人愿意就去当地县衙报名,县衙审核之后便会送过来。
因此治沙的地方离军营很远,韩宗泽没能从空间出来和他们会和。
大漠上的落日很是壮观,忙碌的人们见惯了,日落了便是饭点,收拾着去吃饭,这景色却在沈天赐心中留下了不可抹面的影响。
日落之后,沙漠行突然冷了下来,虽然山里也是昼夜温差大,还远没有沙漠上昼夜温差大的厉害,他们带的衣裳略微单薄。
但看着沙漠上璀璨星空的时候,便觉得一切都值了。
沈天赐感慨:“如果我今日所见,也能让天下学子见到该多好。”
沈小棠问他缘由。
“纸上得来终觉浅,若是他们能亲眼瞧一瞧,感受一下大漠的景象,感受一定很不一样。就像我一生未见过大海,一定有人一生未见过大漠。”
他人睡着了,这事儿却在小棠心中激荡未平,是啊,大漠的景象虽然……但这种苍凉之景也很难的,若是旁人瞧了。
若是能得到爱心人士的捐助,就算不捐助,若是他们能亲手多种一棵树,来一千个人就能种出一千颗树木。
若是一千个人来到这里,这吃喝拉撒的都是钱啊,她越想越来劲,觉得他弟这是介绍了个赚钱的营生啊。
明天她就去小规模的试试,看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