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珺不能再呆了,得带半夏回家了,不然,怕那俩要在家闹翻天。
顾谨要送俩母女回家,上了车,问:“对了,你跟小民谈完了吧,他现在是个什么心态,什么想法,有没有表达过,他有意愿想留下来?”
儿子这东西,自己生的,只要她不往外推,别人是抢不走的。
至于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林珺并不想干涉太多,她不是个极端的人,不认为某个国家,某一种制度就是完美的,这方面,想让孩子自己去成长,去悟。
去选择他会定居在哪儿,去做什么样的事业才好。
而林珉对顾谨在这方面的看法,是中恳的,他从小受顾父教育,跟他俩哥哥一样,心中有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他的俩哥哥,一个死在天山上,一个死在沙漠里,都是为了建设这个国家而牺牲的。
他们是这个国家在建设时代的奠基者。
同样,顾谨想让儿子回国工作,为国尽忠,这也是他送儿子出国的初衷。
林珺没有顾谨那么狂热的爱国热情,于儿子的去留,也保持一个中立态度。
不想前夫逼大儿子太过,她斟酌着说:“小民才大学毕业,还要读研,读博,现在就把他留下,太早了吧,等官司打完,还是让他出国继续读书吧,工作的事,等他大点,思想成熟了,你再跟他谈。”
顾谨是比林珺狭隘很多,曾经送儿子出国,就是为了让儿子回来报效国家。
因为技术,他可以往国外移民,往国内,同样也可以。
而在他看来,目前在国内的,像清北那样的大学里,早一辈出国留学的,像南博士那样的博师生导师,完全可以带小民。
所以他不想再让小民出去了。
毕竟境内外的形势,比林珺这种普通人所能意识到的,要复杂得多。
而五河村的事件,也没普罗大众想的那么简单。
有供给,是因为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