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玖一番研究之后,成功拍摄出了第一部 长达两刻钟的电影。
嗯……
故事内容是百家姓里面“赵”的起源与发展。
经过改编后还算有趣,于是他直接让人将故事放在话剧院的售票大厅内滚动播放,一直到没电了,一天差不多也就结束了。
没想到这部短片还挺受欢迎,每天不但有不少城民上门看稀奇,甚至还有不少当地原住民与西洋人通过电影短片爱上了“赵”这个姓氏,然后特别高兴地给自己取了一个赵姓名字。
小玖大受鼓舞,又拍摄了好些三百千的故事短片。
然后,中心城的城民便突然开始流行,给自己取一个汉人名字了。
只是闹闹送给小玖的胶片不够多,为了能拍摄更多的短篇,小玖甚至特意找到默默花钱开办了一家专门生产胶片的只有几十个人的工厂。
虽然不少人觉得他奢侈浪费,但小玖自己看着那么多人在看过短片之后,即便没有喜欢到给自己取一个汉族名字,也因此了解了三百千的内容,进而了解了华夏文明,对华夏文明愈发喜欢与亲近就觉得异常有成就感。
小玖本来就喜欢表演,他没有一直活跃在话剧舞台上,除了啾啾一直盯着他,不愿让他受到太多弹劾,他自己也自持身份外,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小玖觉得,在话剧舞台上不断地重复着同一个故事同样的角色与一样的表演,会让他慢慢失去新奇感。
重复的表演在他看来,是很枯燥的一件事。
但在电影中,小玖看到了另一个可能——
若是将自己的表演拍摄进胶片中,自己便只需要表演一次,就能无限重复地播放同样的表演,而自己则可以在短时间内进入下一个故事的表演与拍摄。
这不但能让他过足表演的瘾,还能不停地尝试全新的角色与故事。
小玖很快喜欢上了这样的表演方式,也喜欢上了电影。
只是因为电影的时长限制,他仍旧以拍摄各种历史典故与短篇小故事、独幕剧等为主,基本告别了多幕剧话剧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