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页

实际情况当然不止如此。

贾敏至今还记得, 当初有一个癞头和尚翩然而至,非要化了玉儿去修行,幸好她与老爷百般拒绝打消了他的念头,才免除了骨肉分离之苦。

但那一僧一道离开之前, 又特意提点了一句, “既舍不得她,只怕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

虽这话听着荒诞离奇,但神鬼之事总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那癞头和尚瞧着也确实是个得道高人, 不论所言真假,难免忌惮三分。

再者,她与老爷求子多年就这一个孩子,自然百般小心。

不只是精心养着黛玉,绝不让她生活中有半点儿不如意,平日也尽量不让她见外姓亲友。

如甄赋,从船上下来后就再没有与黛玉见过面。

贾母自然知道林如海给黛玉请了个举人当老师的事儿,只是:“那举人不是因为不想跟着你们去维扬,从你家辞了馆?”

贾敏笑了笑:“在维扬又请了一个。”

“他也愿意跟着来京城?”

“自然是愿意的。”贾敏解释,“那先生也是个举人,今年不过三十五。他入我家教黛玉,本也是为了能看我家藏书,顺便让老爷有空时指点一二,好为以后科举蓄力准备。他既已经乡试得中,就只剩下会试与殿试,随着我们来京城不但省下盘缠,还有落脚处,免得日后独自过来又是一番波折。”

古代交通不便,独自一人赶路可不安全。

而且考试也要有个好状态,能提前几年到京城适应环境,于那位先生也是好事。

贾敏那病秧子女儿竟然又得了一位举人做老师?

王夫人一下就酸了:“你们怎么只为黛玉请了个举人当老师?江南文风兴盛,读书人也多,料想举人也是随处可见。我那妹妹才是了不得,竟请了一位进士给蟠儿当老师呢。”

说完又解释了“蟠儿”的身份,正是她妹妹薛姨妈的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