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第239章:金像奖

“有所耳闻。”苏韵一边说着,一边把人给请进小花园里。

说实话,为香江地区设置一个足够分量的、堪称标志性的奖项,然后以此为基础带动香江的电影相关行业进行全方位的腾飞——这本也是她未来计划中的重要一环,但要做到这样,必须先要在本土打好坚实的人脉基础。

即使她现在背靠赵氏这座影视界的大山,但本人也还只是未满十八岁的妹妹仔,哪怕强行尝试弄了个奖,亦是没多少人气:如这样的颁奖仪式,需要的是社会名流、豪门富商、艺术巨星以及有分量的电影人等大牌宾客作为点缀,方可以让它成为一个真正的盛会。

想要达成这种场面的盛会,除非是由和各界大佬都有一定交情的赵日赋发起。

因此,苏韵在听闻钟景威的来意之后,微笑着回复道:“钟sir,按理说,你更应该找六叔或者方小姐谈这个才对。”

钟景威也是在艺术界有一定地位的话剧大佬,明年还会被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聘为创院院长,乃是大众认证的演技派,所以肯定会和赵日赋有那么一点半点的交情。

“《双周刊》那边的人去找过赵爵士了,可惜他最近忙于赵氏的电影制作不说,明年还准备做一个叫做‘中文金曲颁奖典礼’的项目,一时之间就没有再开多一个项目的打算了。”钟景威解释道。

所谓的《双周刊》就是指《电影双周刊》,从事电影界有关的报道和评论,自79年创办以来,一直都以高质量和及时性而收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称得上是近年来杂志界徐徐升起的一颗新星。

“去年的时候,《双周刊》的施生和陈生在做杂志之余,开始思考起香江没有电影人自己的官方组织的问题。”钟景威此时的模样,倒还真是十足十的一个耐心为学生传道解惑的老师,“抱着对电影行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所以他们参考着那些知名的国际性大奖,想了一个把电影相关从业人员组织起来,然后对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进行评选、颁奖的项目计划。”

“不过,受限于资金短缺和没有固定组委会等因素,先前试办的第1届香江电影金像奖,只是由香江电台在艺术中心的寿臣剧院协办,场地、成员都比较简单。”钟景威说着,亦将带来的资料文件给苏韵逐一讲解起来,“这个张开手的y形人形奖座,就是第1届金像奖的奖杯——叫得‘金像奖’的,顾名思义,创办方也是希望这个奖在将来,能成为华语影坛的奥斯卡……”

苏韵皱着眉头看资料:从名字到奖项设置,再到为求公平公正而拒绝接受商业赞助的做法,以及取名的含义等……都不难看出创办方的雄心壮志。

不过资料文件里面的照片,还是能看出明显的资金限制,让见惯国际性颁奖典礼盛会的苏韵总感觉到一种,从奖杯到现场布置都挺“落后”和“土气”的感觉。

特别是那个金属人形奖杯,相较后世香江金像奖那个由著名设计师十易其稿方才得出的女神造型奖杯,不但落后土气,还透着一股粗制滥造的小家子气。

当然了,所有问题之中最难做的是:想要搞出一个盛大的颁奖典礼,场地资金人脉这些缺一不可;而且又是影视相关的话,就更需要面向大众的宣传。

而要宣传的话,要么是大佬发起别人赶着上,要么就是砸钱托关系请人搞大——这统统是需要大量前期投入,才能垒起高楼。

但创办方却拒绝接受商业赞助。

若是成名已久的经典盛会、赛事等,自然是不缺即使倒贴也要拿到直播权、转播权的电视台:当年tbb启播的第一晚,就参考着香江人都喜欢过海玩两手的共性,而花大功夫弄出了澳城格兰披治大赛的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