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胖胖勐地停下了脚步,心里有了一个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的大胆想法。
那就是他也要去海外,他也要见识见识国外的风光。
现在老爷子虽然年龄大了,可再活个五六年还是没问题的。
既然老爷子身体没问题,那自己出去一年,见识见识外面的风光应该没问题吧。
越想朱胖胖越心动,最后他真的去找老爷子了。
只不过半天后,他被老爷子骂出来了。
用老爷子的话说,堂堂一国储君不好好的学习政务,天天到处跑成何体统。
骂完以后,老爷子又摸着下巴想了想,补充了一句。
“不过我觉得你说的对,此次战争可是关系到国家命脉,关系到我大明未来的粮仓宝地,没有个人看着那臭小子,我还真不放心!”
说完,老爷子一拍大腿,决定不去北平了,而是跟着朱瞻圭去海外。
朱胖胖要是不说,老爷子还真没有去海外的想法。
朱瞻圭提出打阿三国想法的时候,他只是考虑着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拿下以后,未来给大明带来什么好处的事情。
根本就没有想过亲自前去。
结果朱胖胖今天这么一提,老爷子一下子反应了过来。
我为什么老是想去北方?
大海那么宽广,有无数的财富,我为什么不去看看?
再说了,自己现在年龄也不小了,也没个几年活头了。
难道自己这辈子,真的要在政务中结束生命吗?
老爷子有些不甘心。
所以经过朱胖胖今天这么一提,他决定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跨海远征的皇帝。
如果这场跨海远征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并且给后世子孙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好处。
那他朱棣在武皇帝中,他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再加上新学的创办,大明未来的百年计划。
他朱棣百年之后,下去遇到老祖宗和老朱,可以骄傲的说。
在华夏历史皇帝中,他朱棣的功绩只有始皇帝能比。
什么汉武,唐宗,宋祖,根本就没有资格跟他比。
越想老爷子越兴奋。
最后把大儿子赶走,然后把六部大臣内阁学士召了过来,宣布了这个消息。
刚开始众人的还反对,可老爷子一句,如果我死在了外面,太子立刻继位,任何人敢反对,那就是谋反。
文官中几乎都是太子党的人。
老爷子那一副铁了心要走,而且都把话说到这一步了,众人也不再阻拦。
不过群臣们有个要求,那就是朱棣必须要带一个重臣跟着,而且还要从三千营和五军营中,挑选一些兵马作为随身护卫。
一心想着出海打仗的老爷子,对于众人的要求,连考虑都没考虑就应了下来。
在选择随行重臣的时候,夏原吉上蹿下跳,不停的毛遂自荐嚷嚷着他去。
后来跟众人争吵了一番,差点爆发全武行后,这老货终于说服了众人。
他最后说服众人的理由是。
阿三国那里遍地是黄金粮食,皇上和太孙殿下又是大手大脚的主。
如果不派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人过去管理,估计那些东西没有拉回来,就被败的差不多了。
他这个理由成功的说服了众人,不过内阁那边杨溥表示自己也要去。
用他的话来说。
打仗的时候肯定要有人出谋划策,打下的地盘也需要人管理。
夏原吉负责钱粮,那他就负责管理这些事了。
经过半天的讨论,此次出行的人员被彻底的定了下来。
领头的朱棣,负责钱粮管理的户部尚书夏原吉,负责出谋划策,管理规划新土地的内阁学士杨溥。
以及五军营指挥使张辅,带领一万五军营和三千营的士兵随行跟随。
同时吏部那边选出100名优秀的候补官员,随军一起出发,将来这些人就是管理外面领土的官员。
为了能有人自愿报名,老爷子考虑了一下开出了重赏。
未来在阿三国当官的官员,5年进行一次轮换。
回京述职以后官升一级,有好地方需要官员优先分配。
并且在俸禄方面直接翻了10倍。
官员在外当官期间,这些俸禄会直接发到他家里。
官员在外面的吃喝住宿,全部由朝廷承担。
当天下午消息传开后。
那些只考了举人一直考不上进士的书生,一下子都轰动了。
虽然当官的地方路途遥远,文化语言不通,但条件真的很诱人呀。
他们这些人考了举人以后,进士怎么都考不进去。
虽然在大明朝举人也有选官的资格,可问题是大明朝最不缺的就是能当官的人。
这些举人们如果没关系没钱贿赂,这辈子都别想选上官。
哪怕就算是选上了,也是一些偏远的县城。
科举去年刚刚考完,如果皇上没有放恩科,还要等三年的时间。
三年又三年,他们哪有那么多时间的。
哪怕就算他们等得起,家里人也等不起啊。
更何况他们也不敢保证,能在下一次科举中考中。
与其等个三年甚至六年,甚至更长久,还不如跟着皇上去海外拼一把。
到了那里,最差都是一个县令,只要呆满5年的时间回来,成为一方知府都有可能。
越想举人们越觉得划算。
当天天黑之前,吏部那边收到了500多名毛遂自荐书。
经过吏部几个大老的讨论选择,100个名额被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