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页

“是李兄啊。”人多,调个马头惹周围人一阵牢骚,好不容易回了头。拱手施礼,寒暄道:“多日不见,一向可好?”

“呵呵,算好吧。”李世好像不是一人来的,周围几个人好像都认识他,我一扭头就发现杨泉大包小包的提了一堆,一脸笑容地朝我招呼。

“杨老兄了在啊。”我扭头又看看李世,看样子不太像一起来的,杨泉一副购物狂的模样,朝我招呼的时候还正在给商户付钱,看商户一脸不乐意的样子就知道被杨泉砍了不老少的价钱。

杨泉好像也是刚刚才发现李世,赶紧又打招呼,两手都占着,提过头顶摇晃,亲切地跑了过来,“嘿嘿,反正他们也是要赈灾,便宜,兄弟顺便买点回去。”朝我努努嘴,冲李世笑了笑,“不耽搁,下午还有差使,您二位慢行,在下得先赶回去。婆娘在家等了吃饭,不敢怠慢了。”说着又急匆匆消失了。

“是个好人。”冲杨泉的背影道:“这杨兄的确有意思。”

“何以见得?”李世指了指外面,示意我出去说话,这里到底太喧闹,影响交谈。“过去就是西苑,好久没和子豪聊天了。那边人头熟,咱们过去坐坐。”

“好,好。”我欣然接受,毕竟能和我说一起的人不多,平时聊天的同性少之又少,“稍等下,来时婆娘有吩咐,买毛毯。”将马缰绳交给李世,又独自挤回去买了毯子。本来打算享受下侃价的乐趣,既然有人等,就放那胡子一马,任他宰割。

“看来子豪也是个好人啊。”李世打量我手里折叠整齐的毯子,笑道:“大热天上就为个毛毯亲自跑一趟?”

“可不是。”将毯子塞了马背上的褡裢,“婆娘说这边热闹,小弟就顺便来看看,果真厉害,比西市上人还多,户部官员这会儿估计头疼吧,哈哈……”

“可能。”李世领我进了西苑,轻车熟路带了个莲池的凉亭下,景色优美,凉爽宜人,“户部上官员不知道该不该收这些。但商家们赈灾的热情还是要嘉奖的,毕竟哪个朝代都没有这等盛况,朝廷就是犹豫该不该鼓励。”指了指周围。悠然道:“以前没事老过来看荷叶,这些年一忙起来就没时间。若不是今日遇见子豪,还不定什么时候才能来。”

没事来赶集的人,竟然恬不知耻的说自己忙,看他悠闲的样子,比较起来反倒是我更忙一点。“当然要鼓励,收不收都得鼓励。和送礼一个道理,收不收都得给人家道声谢。何况还是赈灾这等大事。”

“是这个道理。”李世点头,“商人与别的百姓不同,所谓无利不谈商就是这个说法。谁都知道他们不是为赈灾来的,可人家样子做出来了,也真不好拒绝。就是送礼的道理。”

“小弟认为应该收下,他们无非是图个名声而已,又没有太大的要求。”端起侍女送来的茶水一饮而尽,“说实话,绝大部分商户都是本分人,省吃俭用的积累点家业,不比别人吃的苦受的罪少,同样是为国家做了贡献,人们只看了利,一讲到‘利’上就反感,就轻视,却不去琢磨利怎么来的。”

“哦?”李世喝了口茶,笑道:“这个我也专门去琢磨过,也同别人探讨过,不知道子豪又是什么说法呢?”

古人对商人有歧视,不过对商业其实还是重视的,说白了,就是肯定这个行业而否定这个职业,逻辑上说不通,但事实如此。唐帝国为了保证其商路的安全畅通,前后发动的战争不下十次,对于外商也有明确的保护条例和优惠政策,商业、文化交流上也相当的开放,在某些政策上的开放甚至超过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歧视商人却为了保护商业不惜以战争为代价,的确矛盾。

“其实国家已经做得很好了,至少从形式上还是鼓励商业的,关键是民间传统风气如此。说到改变吧,想从百姓身上做起是不可能的,只能由上至下慢慢来。就像户部门口这事,如果换了别的行业,若国家让农户们捐助粮食、衣物,肯定不是这个景象,说不定还要引起非议,以为国家变相的征收税赋。”顺了顺思路,自从来了唐朝后,有些事情不去想就慢慢的淡忘了,思想退化。“可商人不同,在他们眼里,身份、地位于财富一般的重要,有些人家甚至不惜代价的想将自己洗白,听起来如同做贼。一般人不可能理解,可小弟恰恰娶了个商家女,有些想法说出来着实的可悲,他们一样是靠了勤劳和智慧去拼搏,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