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走上了快速搭建好的指挥高台,和他一起的还有段颎这位他特意带来的名将,这一仗名义上的指挥是他,可实际掌控这座用帝国最强的军队布置的杀阵却是段颎,他只是作为整个帝国军人的士气源泉而在场。
以赤黑两色为主的军阵后方中央,刘宏所在指挥高台上插满的金色龙旗成了异样显眼的所在,对于段颎而言,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在敌军绝望之前他们会拼命地向这里进攻,不过他却无法违抗天子的命令,甚至于他心中也有隐隐的一丝亢奋,因为只要天子在这里,那些鲜卑人就会像扑火的飞蛾一样往这里进攻,然后被他指挥的军阵所绞杀,所以他的劝谏并不强烈,而他也不相信鲜卑人能够突破十一军团布下的防线。
敦煌城的城墙上,李膺看着就在不远处的帝国军阵,饶是他是天下无双的名士,也不由心底里有些紧张,这一仗是天子登基以后的第一次大战,而且天子更是亲自出现在了战场上,绝对是许胜不许败的一仗。当他知道天子御驾亲征的消息以后,曾经写了一封措辞强硬的奏折,希望天子打消这个念头,不过那个时候天子已经在出发的路途上,而且之后天子给自己的私信也打消了他的顾虑。
随着天气的回暖和道路的通畅,驿站送信的速度也大幅加快,在金城的司马防和杨彪倒是替刘宏处理了不少内阁省送来的政务,不过他们都是一一写了备案,通过驿站送往了敦煌,而一切都表明在天子离开以后,新的中央官僚机构运作正常,帝国依然在稳步前进着。当然唯一让人担忧的就是天子去了敦煌这个消息传到雒阳以后,引起了轩然大波,不过好在刘宏早有布置,通过控制的报纸利用宣传成功地调动起了帝国内陆百姓们的战争情绪。
于是当刘宏在敦煌城外,摆下了巨大的军阵和三倍于己的敌军对决时,差不多大半个帝国的人们都知道他亲自去了前线,在和那些蛮夷作战,保护整个大汉的子民,让他的声望更加崇高。
第一百五十三章 关羽的刀
当太阳从东方的地平线升起时,鲜卑人的骑兵队伍出现了靠城结阵的帝国军人的视线中,他们穿着简陋的皮甲呼啸而来,宛如遮蔽大地的奔流。
万马奔腾的气势的确惊人,至少在敦煌城墙上受邀的一干文人看着如同蝗虫般铺天盖地般汹涌而来的鲜卑骑兵都是心里生出了几分惧意,不过很快他们就镇定了下来,因为天子所在的帝国军阵就如同铁铸一般,面对鲜卑骑兵的奔流巍然不动。
军阵的指挥高台上,刘宏端坐在鎏金的木椅中,看着速度缓慢下来的鲜卑骑兵,嘴角露出了几分冷笑,接着将手中的望远镜交给了一旁的段颎道,“他们的马瘦了一圈,这一仗看起来会比朕预想中更轻松些。”刘宏的语气不紧不慢,却让人不得不相信他的话。
段颎举起望远镜,看向了那些奔驰而来的鲜卑骑兵胯下的战马,这些草原上的良驹在饿了一冬之后,不但瘦了一圈,毛色也黯淡了不少。
对于鲜卑人远道而来,战马饥瘦的情况,帝国的参谋们早有预估,虽然鲜卑人借道车师,能从西域各国得到些补给,可是一个冬天下来,草料匮乏,无论如何也是不够维持战马所用的,所以刘宏才有恃无恐,游牧民族一旦没了马,便等于没了爪牙的狼群,再无威胁。
与鲜卑人补给不济的情况相比,敦煌城内物资充裕,帝国骑兵们的马匹在一个冬天的豆料喂养和精心照顾后,全都是膘肥体壮,毛色一水地发亮,浑身透着一股使不完的劲。
帝国军阵两翼,第二军团的士兵们牵着马,安抚着身边亢奋的‘同伴’,现在还不是他们出击的时候。
鲜卑骑兵的速度慢了下来,开始调整起各自的队伍来,慕容平名义上是全军主帅,可实际上他也只指挥得动自己麾下的骑兵队,最后将近十万人的巨大队伍,按照他和燕荔阳,日律推演,置鞬落罗四人的身份,列成了四个巨大的骑兵阵,他自己独领中军。
驻马之后,慕容平和三人一起到了阵前,看着汉军背城而列的阵势,默然不语,汉军依靠敦煌城,他们的骑兵就算从两翼进攻,在敦煌城墙上的汉军弓弩射程范围内,他们闯进去也是个死字,如今剩下的唯一攻阵之法就是从正面破了汉军的阵势。
燕荔阳虽然脾气暴躁,是个莽夫,可不是个蠢人,看着眼前的阵势,知道这一次他做了前锋,必定伤亡惨重,不过他也没在意,因为汉军阵中,那搭建的高台上的金色龙旗让他失去了冷静,只要能杀到那座高台,他便能取檀石槐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