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页

夜晚,城外帝国军大营里,孙坚和曹操他们都是考虑着接下来该怎么处置摩毗国乃至整个南印度的事情,原本他们是打着以摩毗国为据点,以传播道教来扩散帝国的文明,但是自从看到了受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控制的当地土人那种顺从,他们忽然觉得用道教取代婆罗门教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相反应该让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继续在南印度各国巩固才是最好的,当然其前提是,汉人在南印度各国的地位等同于婆罗门甚至更高。

“再写一份奏章上禀陛下,反正我们要等明年才能继续启航。”最后孙坚采取了稳妥的做法,既然他们还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就看看天子的意思如何,目前则先按照商量的结果办,太着急推广道教反倒是显得他们‘吃相’难看,只要先把港口要塞建立起来,以后的事可以徐徐图之。

议定了要事以后,孙坚几个人开始聊起了白天参加战斗的罗马士兵,对于罗马人的军事力量他们也只是通过密谍司在雒阳时对那些罗马使团里的人进行刺探后得到的一些情报,当然曹操从尤利娅那里知道得更多些,从军队数目上来看,罗马人有着一支四十万人到六十万人规模的常备军,全国动员的话,兵力可以达到百万,至于装备,他们比起帝国军来,要差上不少,尤其是远程武器方面,除了他们的奥特加和帝国的弩炮,投石机相当以外,他们的弓箭手部队难以和帝国的弩阵相比。

单纯从这些比较上看,似乎罗马人并不是帝国军的对手,不过白天那一战,罗马士兵们在近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却让张郃他们不敢小瞧,这些罗马士兵使用的短剑虽然不长,可是却极其锋利,当然真正让他们忌惮的是,这些罗马人近身使起短剑来相当强悍,就算放在帝国也是一等一的好手,如果罗马军团的总体水平和这些士兵所表现出来的相当的话,那么帝国军假使和罗马军团发生战争的话,要尽量避免和他们近战,尤其是在某些不适合帝国多兵种混合战术使用的地形下,不宜和以步兵为主的罗马军团交战。

在谈了若干对罗马人的近战情况以后,负责记录的曹操整理了一下之后,和送去雒阳的奏章放到了一起,以供枢密院参考。

第一百八十七章 殖民地计划

昭武四年,冬末,雒阳城外的官道上,一骑飞骑快速地进入了南城门,经过半年时间的行程,来自南亚次大陆的帝国舰队的消息终于送回了国内。

半个时辰后,南宫枢密院,刘宏看着到齐的帝国军高层,将孙坚送来的奏章交给了张奂等人传阅,孙坚等人在南亚次大陆打的这场仗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不过这却是个极好的机会,南印度各国极其富庶,在和罗马人建立稳定的航道前,将整个南亚次大陆纳入帝国的海外殖民地,向其倾销各种手工业产品以弥补帝国的财政。

“陛下,此事关系重大,臣以为还是和内阁省一起商议比较妥当。”张奂等人岂不会明白刘宏的意思,孙坚等人送回来的奏章,除了他们在摩毗国的事情以外,也记录了有关整个南亚次大陆的情形还有沿途中南半岛的情况,只要沿途港口城市建立好了,那么帝国将拥有一个极大的海外市场,这其中的利益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刘宏来说,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是他所要吸取的教训,在后世传统的观点里,郑和七下西洋是劳民伤财之举,可是实际上郑和每到一处便将生意做到哪里,甚至使用宝钞以明帝国的威势套进真金白银,只是他作为明成祖的家奴,这些利益都被归入了内库,而整个明朝的官僚阶级并不能从中得到半点好处,所以明成祖死后,下西洋的舰队行动就被终止了。

现在,刘宏同样派出了大规模的帝国舰队,但是如果他不能将这种海洋贸易的利益和整个官僚以及地主阶层捆绑,那么可以预见的是,郑和下西洋将是帝国舰队的参照。因此当张奂他们提出和内阁省一起商议此事的时候,刘宏立刻同意了。

于是短短的三天之内,在冬季显得比较清闲的内阁省立刻制定出了昭武五年对帝国舰队在中南半岛开拓的港口移民计划,同时加大了朝廷对建造战舰的预算,当然可以出海进行远洋贸易的凭引里面则有了内部的分配方案。

除了长江船厂,昭武五年,帝国将在交州,扬州,青州三地建立船厂,所有可以出海航行的海船都将由朝廷的船厂建造出售,至于战舰则一概不出售,所有出海的帝国商船都将得到帝国舰队的保护。

原本在扬州草草建立的市舶司则被内阁省重新划定官职,确立其职权,总之内阁省的宰相们打算由中央直接控制海外贸易。

当刘宏忙着和帝国内部的官僚讨论着如何展开海外殖民计划时,帝国军在西域已经控制住了局势,由于吕布和袁术血腥的报复,西域各国上层都是人心惶惶,将各自的部队都调集回,不少国家都派出了使节,试图像以前一样得到宽恕。不过这一次带着羽林第二军团代刘宏出征的段颎从来都是个铁血主义者,当年凉州羌人叛乱,死在他手上的羌人不知道有多少。

对于那些西域各国派来的使节,段颎甚至连见都不见,全部下令斩首示众,这时帝国军上下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将西域各国视做属国,而是全部当成了叛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