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页

食王传[校对版] 小灰雀 3415 字 2022-10-19

王况的话说完,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宁静,静得那身边人的呼吸声都清晰可闻,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作声,王况说的是实话,三皇五帝其实就是百姓子民推选出来的,所以,他们才能一呼百应,以小博大,群策群力的完成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

“此事再议!”沉默了半天,李世民终于丢下一句话,不是他恼怒了,而是这个事情实在太大,他不可能一下就给出可或否的决定,还得要跟诸位相公们商量才行。西人的城邦制,他也有所耳闻,玄奘的西行游记里也多次讲到西域各国中,不少首领是由民众推选出来,他们都是声望颇高,号召力非常强悍的主,强悍到了李世民也要羡慕的地步。

朝会依旧在进行,也依旧在封赏着,但这时候大家都已经没了心思去争去羡慕了,就连长孙无忌因这大半年中,领导群臣将个朝政在皇帝不在的情况下治理得井井有条而被封为尚书仆射的事情也没引起多大的骚动,这可是真正的在职位上确立了长孙无忌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以前,长孙无忌的领导地位,大半还是靠了他国舅的身份和皇帝事事都要询问他的意见这两条而获得朝臣的认可的,但在职务上,他并不会比三朝元老萧禹高到哪里去。

长孙无忌自己也忘了推辞,他也是个不贪恋权位的人,以前已经几次推了尚书仆射的位置了,但这一次,他没推,木木的就在皇帝封了之后,上前去谢了恩,等谢过了之后才反应过来,却已经是迟了。本想再推,但一细想,若是王二郎所说的真能够实行的话,那么就是当尚书仆射又如何呢?下面的官有民监督着,自己不一样是无事一身轻?于是只张了张口,没再说话。

这个再议一拖就是好几个月,其间李世民多次的分别召见了朝中大佬到他的御书房密谈,也让王况拟了一个章程出来,王况也不多想,让我拟我就拟,反正现成的,就将一州之政的行使权,监督权和立令权给分了出来,立令权属于百姓和官员共同的,行使权属于官员的,监督权属于百姓的。但军权却是严格的规定只能是朝廷来任命,同时也强调了君权天授,坚决不许百姓干涉的态度。

不可能一口吃出个大胖子,王况深知这一点,做事一步一步的来,一步一个脚印扎稳根了,等到这个制度的好处被大家所认同了,那么必定会有人开始想着如果再进一步会如何?只要能达到这一点,王况就满足了。君主制又怎么了?瑞典不也是君主制?人家还是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呢!社会安定的根本因素不在于是不是君主制,而在于民是否真正有权选自己满意的管理者!(很惭愧,灰雀到了不惑之年了,到现在才投过一票,还是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指明说要选某人投的,再之后,就再也没见过选票长得什么模样,不是灰雀不想投,是无处可投!)

贞观十五年就这么匆匆的过去。

贞观十六年,一下就出了许多的大事,首先是热汽球上了天,这让人飞天成了可能,再之后,就是格物院的学员们,只靠王况当初提出的一个设想,用铜铸出了一个非常笨重的蒸汽机,一个房间那么大的东西,只能推动一个磨盘转动磨面,虽然耗费惊人,但是却让格物院的学员们看到了希望,有这个希望在,他们就有了动力,天下之物,哪个不是在完善之中的?就说刀兵,古人还用石做的刀兵呢,现在呢,已经具有了如此之大的威力了,农耕工具就更是如此。

也因为蒸汽机的出现,使得格物院在大唐百姓的心中地位一下提高了不少,这可是几乎可以和神人的点石成金之术相媲美呢。因此,这一年,不光格物院,连带着天文院等其他的学院,报名人那是人山人海,都想去学那精巧之术,学一学食贤王所推导的新事物,如今已经不比往日,以前需要科考才能入仕,现在呢,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可以领个至少是散官的待遇,出类拔萃的人还能当上匠官,这不啻是那些不爱读书但又喜欢想七想八的人的一条晋身道路。

第七百二十五章 真的不孤独(大结局)

因为建州官员任命的事一直拖延着没决定,黄良和王凌还是暂时的呆在建安,但马周却被调回了长安,协助长孙无忌修订大唐律,不过王况也知道,这其实不无李世想通过长孙无忌与马周交流的机会来彻底的了解建州的现状和百姓的真实想法,毕竟,马周不算是王况一系的人,而且他是寒门出身,对寻常百姓的了解要高过高门贵族许多。

而与此同时,经过一年多的航行,徐国绪他们终于看到了王况所说的那个有曾经的两个大唐那么宽广的陆地,他们将按照王况所交代的,在这片大陆上停留至少一年的时间,寻找新的物种,并且用一年多的时间来设立一个个大唐的前哨站,为今后可能进行的移民打下良好的根基,这个前哨站,将是一个非常坚固的堡垒,面靠大洋,背抵悬崖,易守难攻,就算最后要退,也会有大楼船接应,今后的大唐新领地,就将以这些堡垒为基础,一步步的往外扩张。同时,他们也将此行的结果用信天翁送回了建东,图虎回建东之后,又被他幸运的找到了几对雏鸟,报信,尤其是重要信息已经不是问题。

同是这一年,皇庄廖小四他们也推出了好养易大的经过他们几年努力而配出来的新品种牛羊,豚猪的生长速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前是一头豚猪需要两年才能长到一百来斤,如今只要一年就可以长到一百来斤,这将大大的提高百姓们肉类的供应量。实际上,皇庄里这些年推出的新品种不少,但是每一次的推出都是只比之前的提高那么一点点,因此并不惹人注意,而事实上是,经过这些年的潜心研究,如今不光是粮食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就是其他的物种,也都是有了很大的飞跃。

王况开始的时候不信,西人曾经用了近百年才做到的事,你们只用了几年就能做到?后来一想,是了,西人那是靠的个人努力,个人的投入,而且是自发的无意识情况下,才需要用到这么些年,而皇庄大不同,朝庭全力支持,内府的银钱敞开供应,想要什么新物种,皇庄一封书信送到那里去,当地马上就办得妥妥的送到长安来,加上皇庄里大量的盖了璃棚,一年四季都可以耕种,这样大的投入,如果没出这么高的成果,那才是见了鬼了呢。

贞观十六年,经过了一年多的讨论和十几次的修改,朝廷终于拿出了一个以建州为试点的地方官员任免方案,主要的思想还是王况当初提出的民选民督民罢。但在施行的进度上,又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先是从县开始,若是效果不佳则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如效果好,则推广到州,而至于一州的效果显著的话,是不是会推行到其他州去,并没有说,但是朝中大佬们都有这样的觉悟,已经开始将自己门下子弟都派到各地去,除了给他们一点数量少得可怜到只够买些工具雇佣些家人的钱外,没有任何的支持,要的就是要他们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真正的参与到农耕商中去,深切的体会民间需求,同时也靠个人的努力而获得当地百姓的认同,真要到了民选官的时候,就有机会一举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