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本朝行京察,当摒弃前朝之法,回归到我洪武祖制中去,如此,方能成效显着,为朝廷筛选出一支清正廉洁的官员队伍。”
胡濙敢这么说,自然是他知道,这京察跟他屁关系没有,再怎么查,也查不到他的头上。
皇帝让于谦提的,那肯定就是商量好了,要在折亩法复行和河南治水这个节骨眼上,清退一批给地方地主做靠山的朝廷大员。
京察,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也是皇帝用来给官员队伍大换血的手段。
朱棣颔首,道:“胡爱卿真不愧为久事六朝的礼部尚书,熟知朝廷礼法,朕深以为然,诸卿呢,京察要从何开始?”
都察院左都御史,也就是都察院的总宪王文,作为皇帝的二号狗腿子,随即出列表演,他道:
“启奏陛下,臣以为,胡部堂所说之事,臣深深虑之,诸位设想,正统九年朝廷京察,何其失败!”
“官员之间,本是攻讦纷争,一到京察,便互相包庇,一份自陈疏,却成了歌功颂德的陈情书,简直荒唐!”
“臣提议,自陈疏就不必再写了,请陛下在京察期间,给京城内外官吏匿名举报之权!”
“此为洪武年间太祖爷祖制,官员之间,大者自证,小者畏大,这样京察实难有所作为!”
“倒不如完全撇清名姓、官职、出身,来一场白对白、黑对黑!”
“这样一来,便能去除大部分人的顾虑,可以放开手脚,为朝廷捉奸去嫌,贪官污吏,定然无所遁形!”
怕什么来什么,王文这话一出,群臣们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害怕。
高兴的是,这次京察如果照此施行,那就可以不断的写匿名举报信,这是清算政敌绝佳的机会。
写他个十封八封的举报奏疏,全是匿名,接到举报的人,既不知道是谁举报的,也不知道写的事情是真是假。
虚虚实实、假假真真,干倒谁就算谁倒霉。
这种政策的好处实在太多,但弊端也很明显,会造成整个京城内外官场的集体恐慌,因为从内阁首辅到六部尚书,都有被弹劾的危险。
而且,还是你官儿做的越大,遭受的弹劾就可能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