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页

“免礼!”

翟哲走到柳全身边,五十多人目光随着他的脚步移动。他今日给这些商人面子,目的正是要从他们的囊包中掏银子。

“相信柳掌柜已经把具体事务给你们讲清楚了,日升昌号是我的产业,得柳掌柜为我经营。日升昌号向诸位借银子,会立下字据,期限一到,本息分毫不差。”

这番话一处,在诸位东家看来,翟哲哪里说得上残暴,简直与他们这种市侩的商人一路货色。以晋王权势,说出这样丢面子的话,谁要是不借银子出来,只怕难走出玄武坊吧!

对,听说玄武坊正是晋王的产业!

“各位不要有压力!”翟哲声音敦厚,道:“日升昌号借银子,不会强制,全凭自愿。诸位在大明各处经商,只要正常缴税,若遇到什么刁难之处,都可以通过柳掌柜向户部反馈!”

他这句话同时表达了两个意思,说者有心,听着也有意。

一切都在不言中。

晋王虽然加两税,其实一直注意保护商人的利益,天下的商人那么多,又有几个能和晋王套上关系。

诸位东家只是听,不敢接话。

在翟哲看来,这些人虽然贪婪,但比大明八成的官吏都要优秀。即使是专营的盐商,也需要组织家族中人把盐巴销出去。

日升昌号要借银子,因为户部马上要在这个秋收季收购粮食。

这是个天大的秘密,一旦泄露出去,他肯定借不到预想中那么多。

一直以来,朝廷征收田赋,从百姓手里收银子,再用银子从富户和粮商那里买粮食。来回被扒走两层皮。江南各地望族几乎都与粮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一条鞭法实行已久,朝廷征收银子比收取各种产物要便利的多,又免除了劳役。如果把田赋改成实物,各地官府和百姓都无法适应。

粮商之利,不是经营得利,而是朝廷制度的漏洞。大明的朝廷从前在中原和陕西不设粮仓,在各地遇见天灾时无力救济,灾区粮价早已飞上天,发往各地的救灾银子只是杯水车薪。